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心有所爱 才能坚定不疑 2018回顾·改革开放40年特辑

2018-12-24 20:35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阮海军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医生、司机、服务员、外卖小哥等等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行业,还有一些我们陌生又熟悉,在生活中见过或者需要的行业的从业者,但是这些人却离我们很远。

在那些行业背后,是一个个切实以这些技艺为生的人。他们充满了对自己所在行业的热忱,怀抱着他们对行业的坚持。因为喜爱这一行,他们克服了从业路上碰到的困难,也因为心中的喜爱,他们在行业里坚持了许多年。

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那些行业也许会静静地呈现在别处,它们只与藏在行业背后、兢兢业业工作的人有关。

但是实际上,改革开放40年间,科技的发展已经催生了视频这样的呈现媒介,让那些不为人知的行业与它背后的人,得以呈现在公众的面前。

心有所爱,才能坚定不移。

也许行业终将没落,他却在坚持

姓名:曾安听  

行业:石刻师 

从业时间:20余年

石刻师曾安听曾说过,没有看过石刻艺术现场演示的人,有99%都不相信石刻艺术品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那倒也是,它很生动,“看起来太精致”,让人误以为是电子科技手段做上去的,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儿。

他所掌握的这门艺术从中国古代石刻延伸而来,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是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传统技法来雕刻作品,直到40多年前,曾安听的师傅那一代发明了这种新的石刻技法,它与现代美术进行了结合。

曾安听说,石刻也是“石雕中最精细、最费时间的一种手工技艺”。

▲ 古代的雕刻作品

石刻师的雕刻工具有三:第一,一块黑色的石板,第二,一只沉重的铁锥,再有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石刻师们灵巧的双手。

当铁锥在一块平面黑色石板上刻下密密麻麻的小白点的时候,黑、灰、白三种颜色就在石板上交错,一幅画像就此生成。从某个角度看,石刻师也是“画手”,只不过,别的艺术家是在画布上用颜料画画,而石刻师们是在石板上“刻”画。

20多年前,曾安听入行的时候,正是因为这门手艺之独特。“我是一个贫穷农民,13岁失学,14岁跟父亲学瓦片,17岁跟姐夫弹棉被,21岁跟哥哥上山开石头。后来总觉得这些手艺做不出什么出路,25岁那年就立志要学一门比较独特的手艺。”曾安听说。

“开始是想学石雕,就是雕刻狮子、龙柱那种,后来无意中发现了这种新的石刻。当时就被它吸引住了,从来没见过,感觉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能够在石板上雕刻出来像一张照片,像一幅画。”

曾安听“当时就决定学这门手艺”,他找到一位师傅,跟着师傅学了五个月,就开始自己琢磨技术。每天,他要花十几个小时,从基本功学起:先在一块黑色石头上均匀打点,打成纯白色,再练习让打出的点从白色柔和过度到黑色。

基本功扎实与否,将会影响他日后石刻出的每一幅画的效果。手里的铁锥用力的轻重,决定着雕刻出来的花纹的疏密。“没有能参考的标准,基本就是靠感觉。”曾安听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说。

▲ 曾安听在雕刻一副作品

雕刻人物照片的时候,曾安听觉得最难的是雕刻人物的眼睛和嘴巴。“相关到神态和表情,关键地方下手要精准,一点都不能出错,错了就不能修改。总的来说,就是雕刻得好最难。雕刻得不好,(它就)只是工艺品。雕刻到极致精美,(它)就是艺术品。”

入行一直做到现在,曾安听人生中的20多年岁月过去了,之所以没改行,是因为他看见了这门手艺的价值和意义。他说,把真实照片和各种图案雕刻出来的石刻作品可以永久保存,几百年、上千年以后,这些石刻作品就见证了真实的历史,“意义重大。”

然而,像曾安听这样经过“大浪淘沙”挑选出来并留在这个行业里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他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曾说,做石刻艺术需要有相当高的耐心和细心。完成一件面积小的石刻作品,需要一天时间,面积更大的作品,花上20多天也是常见的事情。

石刻师的胳膊要有劲,不仅举得了石刻用的铁锥,还得长时间举着,在黑色石板上敲几十万次去完成一个石刻作品。所以,石刻师们年纪一大,自然就做不动了。工作的时间一长,也都会得颈椎病。坐不住,年纪大的人,慢慢地都离开了这个行业。


曾安听还在坚持。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他就放弃了买房和移民新加坡,用毕生积蓄带领9个徒弟,历时4年做了一幅上海外滩繁荣前和繁荣后的画景。他在提到这幅作品的时候说:“我觉得它有见证的作用,也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是个很有意义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这门石刻艺术半个历史长度的见证人与亲历者,曾安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习这门手艺。

也许行业终将逐渐没落,行业里的手艺人们也会选择改行,但也依然有像曾安听这样坚守在这个行业的人,他们会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技艺与心血,

体力、耐心和创造力的多重考验 

姓名:邢长圣

行业:热塑琉璃

从业时间:25年

邢长圣对琉璃烧制“非常痴迷,打心眼儿里热爱”。他说:“它最迷人之处在于因为它是手工活,每一件作品都不相同,也就是它具有唯一性,在制作的时候必须凝神静气、一丝不苟。”

25年前,邢长圣选择去学习做热塑琉璃,纯粹是为了谋生。他成长于山东淄博一个偏远的山村,小时候家里穷,连吃饱饭都是问题。为了能吃上饭和养家糊口,邢长圣才学起了玻璃烧制。不过,他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个行当里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17岁,邢长圣走进一家琉璃小厂,从学徒做起。他运气好,那家琉璃小厂里面刚好有一位从博山美琉来的老师傅。邢长圣说,老师傅的技术很高。

为了能尽快开始挣钱,学点手艺最紧要。因为想多学点东西,邢长圣主动找到老师傅,给师傅端茶倒水,打洗脸水和洗脚水,还时不时给老师傅买包烟。

老师傅很喜欢邢长圣。不巧的是,他的“脾气不好”,邢长圣但凡有一点做不到位,师傅就骂他,甚至用脚踢。但回忆起往事,邢长圣却依然对这位肯交给他技艺的老师傅充满感激:“老师是真用心教,指点你一些诀窍,确实学到不少真东西,(是)一辈子收益啊!”

但要把学成的技艺长久地做下去,也非易事。烧制琉璃也有手工艺术都具备的体力挑战,手艺人们每天拿着铁杵来回奔跑,每天完成工作之后都腰酸背疼。琉璃属于烧制工艺,需要在火炉的高温下作业,还会被烤得脸疼。

困难还体现在,琉璃烧制需要漫长的成型过程,而在它的成型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又都需要做得无比精细。这让每一位烧制热塑琉璃的手艺人都面临着体力、耐心、智慧和创造力的多重考验。

“每件作品从原料到成型阶段,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出现破损,最终的成品率并不高。”邢长圣说,“所以完整的琉璃作品非常难得,每一件都蕴含着每一位工匠的技艺与心血。”

不过,在辛苦的另一面,邢长圣也接受着多年工作给他带来的“奖赏”。琉璃在高温制作中成型,塑型时间短,需要在琉璃融液可塑时间范围之内瞬间完成,只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完成这项灵巧的制作。

他的手艺,也在艰苦的尝试中得到淬炼。邢长圣曾经为了把徐悲鸿的《八骏图》以热塑琉璃的形式表现出来,连续两天两夜苦思冥想,反复试着烧制,也不知失败了几十次。最终,烧制成功的作品得到了“国际体操联合会体操世界杯特许产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热塑琉璃在2008年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提高了邢长圣这些工匠的地位。过去,琉璃烧制被称为“匠人活”,现在,他们都被称为“工匠”了。

如今,对于热塑琉璃这个老祖宗传承了3000年的手艺, 邢长圣“充满了感情”。“我现在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这让我感到自豪。”邢长圣说,“但是,作为琉璃人,我最担心的还是琉璃技艺的传承问题。”

“现在,年轻人嫌苦怕累,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学习这个技艺,为发扬光大中国琉璃文化作出贡献。应该说,这个行业很有前途,我愿在技艺传承上多做些努力和探索。”

邢长圣感到,这是他的责任。

空中“摆渡人”,为救助生命接力

姓名:薛茜

行业:直升机救援

从业时间:6年

薛茜从事直升机救援工作已经六年了。每当危机发生的时候,薛茜感觉,他们就是让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的“摆渡人”。

“摆渡人”的工作日常,却不像外行人想象的那样,时时刻刻处于和时间赛跑的紧张状态。

每天,直升机救援人员会检查直升机,确保飞机随时处于适航状态。待命期间,他们还要研究天气、航路、地形等跟救援工作相关的因素。这样做,便于他们在接到救援任务之后,迅速做出及时救治患者的响应。

直升机救援工作一旦展开,就体现出了传统救援无法企及的优势。薛茜说:“传统救援是以救护车为主的救援方式,救护车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相比之下,空中救援反应速度快,可以去到山林、湖泊等地势严峻的(位置),为病患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

去年,就有一架救援直升机从北京起飞,飞向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去救助一名因心脏骤停出现昏迷的14岁男童。

那天上午,这名男童的心跳骤停了20分钟,经过河北的医务人员抢救,仍然处于重度昏迷状态。男童的家属选择把小孩转运到北京的医院进行救治。120北京急救中心和华彬天星通航共同执行了这次转运任务。

傍晚19时09分,救援直升机在孙河救援备勤站起飞。19时53分,救援直升机飞抵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

紧急情况在任丘市人民医院又出现了一次!飞机到了医院,才发现医院并不具备起降条件。最后,是当地的交警协调医院附近的道路,多辆汽车打开照明灯,形成了一个临时的紧急起降平台。

16分钟之后,患者被运上了救援直升机。21时44分,救援直升机飞回孙河备勤站。120救护车无缝对接了这次救援,等在孙河备勤站。接到这名14岁的男童之后,救护车直接开向了安贞医院。

像这样的紧急救援任务,薛茜也接过一次,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挽回了生命。“当时要从浙江义乌转运病人去江苏无锡的医院,距离将近300公里,如果使用救护车地面运送需要4个多小时,而我们仅用了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薛茜说。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让越来越多元化的救援方式得以产生,也让从前那些沉沦在危难之中的绝望的病人,更快地见到希望的光亮。事实上,这40年改变的也不止于救人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且相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

“大家都知道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嘛,生命只有一次。然而直升机救援工作是能够在人们最危难的时刻,及时出现,及时给予患者救治。所以我也觉得这个行业非常有意义。”薛茜说。

在直升机救援行业,她已经坚持了6年。“生命至上,因此航空医疗救援也是对生命高追求的结果,所以我们想通过短视频这样的新的传播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这个有意义的行业。” 

石刻师曾安听和热塑琉璃手艺人邢长圣也抱着和薛茜类似的想法。  

曾安听注册了一个“火山小视频”的账号,他原本是想把石刻这种独特的艺术拍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知道这种石刻艺术。意料之外的是,他还收到了很多粉丝的称赞和支持,在“火山小视频”的平台上收获了一些订单。

而邢长圣则是想通过拍摄视频,和粉丝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烧制成果,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琉璃工艺,喜欢上琉璃艺术品。琉璃在古代可是位列五大名器之首,比金银玉器还要珍贵。

过去,在技术还不够发达的年代,我们只能通过相机拍下照片,冲洗出来,跟我们亲近的人分享生活和工作的点滴趣味与喜悦。

然而,那样的分享,却不够生动。只能与我们亲近的人分享,也似乎充满了局限。

改革开放40年,科技的发展催生了“火山小视频”,我们终于能够毫无顾虑地,向更多的公众分享自己生活中有趣的片刻。有了更多人的参与,我们的生活也第一次,具备了无穷的广度。

(来源:十点人物志)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医生、司机、服务员、外卖小哥等等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行业,还有一些我们陌生又熟悉,在生活中见过或者需要的行业的从业者,但是这些人却离我们很远。

在那些行业背后,是一个个切实以这些技艺为生的人。他们充满了对自己所在行业的热忱,怀抱着他们对行业的坚持。因为喜爱这一行,他们克服了从业路上碰到的困难,也因为心中的喜爱,他们在行业里坚持了许多年。

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那些行业也许会静静地呈现在别处,它们只与藏在行业背后、兢兢业业工作的人有关。

但是实际上,改革开放40年间,科技的发展已经催生了视频这样的呈现媒介,让那些不为人知的行业与它背后的人,得以呈现在公众的面前。

心有所爱,才能坚定不移。

也许行业终将没落,他却在坚持

姓名:曾安听  

行业:石刻师 

从业时间:20余年

石刻师曾安听曾说过,没有看过石刻艺术现场演示的人,有99%都不相信石刻艺术品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那倒也是,它很生动,“看起来太精致”,让人误以为是电子科技手段做上去的,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儿。

他所掌握的这门艺术从中国古代石刻延伸而来,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是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传统技法来雕刻作品,直到40多年前,曾安听的师傅那一代发明了这种新的石刻技法,它与现代美术进行了结合。

曾安听说,石刻也是“石雕中最精细、最费时间的一种手工技艺”。

▲ 古代的雕刻作品

石刻师的雕刻工具有三:第一,一块黑色的石板,第二,一只沉重的铁锥,再有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石刻师们灵巧的双手。

当铁锥在一块平面黑色石板上刻下密密麻麻的小白点的时候,黑、灰、白三种颜色就在石板上交错,一幅画像就此生成。从某个角度看,石刻师也是“画手”,只不过,别的艺术家是在画布上用颜料画画,而石刻师们是在石板上“刻”画。

20多年前,曾安听入行的时候,正是因为这门手艺之独特。“我是一个贫穷农民,13岁失学,14岁跟父亲学瓦片,17岁跟姐夫弹棉被,21岁跟哥哥上山开石头。后来总觉得这些手艺做不出什么出路,25岁那年就立志要学一门比较独特的手艺。”曾安听说。

“开始是想学石雕,就是雕刻狮子、龙柱那种,后来无意中发现了这种新的石刻。当时就被它吸引住了,从来没见过,感觉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能够在石板上雕刻出来像一张照片,像一幅画。”

曾安听“当时就决定学这门手艺”,他找到一位师傅,跟着师傅学了五个月,就开始自己琢磨技术。每天,他要花十几个小时,从基本功学起:先在一块黑色石头上均匀打点,打成纯白色,再练习让打出的点从白色柔和过度到黑色。

基本功扎实与否,将会影响他日后石刻出的每一幅画的效果。手里的铁锥用力的轻重,决定着雕刻出来的花纹的疏密。“没有能参考的标准,基本就是靠感觉。”曾安听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说。

▲ 曾安听在雕刻一副作品

雕刻人物照片的时候,曾安听觉得最难的是雕刻人物的眼睛和嘴巴。“相关到神态和表情,关键地方下手要精准,一点都不能出错,错了就不能修改。总的来说,就是雕刻得好最难。雕刻得不好,(它就)只是工艺品。雕刻到极致精美,(它)就是艺术品。”

入行一直做到现在,曾安听人生中的20多年岁月过去了,之所以没改行,是因为他看见了这门手艺的价值和意义。他说,把真实照片和各种图案雕刻出来的石刻作品可以永久保存,几百年、上千年以后,这些石刻作品就见证了真实的历史,“意义重大。”

然而,像曾安听这样经过“大浪淘沙”挑选出来并留在这个行业里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他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曾说,做石刻艺术需要有相当高的耐心和细心。完成一件面积小的石刻作品,需要一天时间,面积更大的作品,花上20多天也是常见的事情。

石刻师的胳膊要有劲,不仅举得了石刻用的铁锥,还得长时间举着,在黑色石板上敲几十万次去完成一个石刻作品。所以,石刻师们年纪一大,自然就做不动了。工作的时间一长,也都会得颈椎病。坐不住,年纪大的人,慢慢地都离开了这个行业。


曾安听还在坚持。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他就放弃了买房和移民新加坡,用毕生积蓄带领9个徒弟,历时4年做了一幅上海外滩繁荣前和繁荣后的画景。他在提到这幅作品的时候说:“我觉得它有见证的作用,也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是个很有意义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这门石刻艺术半个历史长度的见证人与亲历者,曾安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习这门手艺。

也许行业终将逐渐没落,行业里的手艺人们也会选择改行,但也依然有像曾安听这样坚守在这个行业的人,他们会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技艺与心血,

体力、耐心和创造力的多重考验 

姓名:邢长圣

行业:热塑琉璃

从业时间:25年

邢长圣对琉璃烧制“非常痴迷,打心眼儿里热爱”。他说:“它最迷人之处在于因为它是手工活,每一件作品都不相同,也就是它具有唯一性,在制作的时候必须凝神静气、一丝不苟。”

25年前,邢长圣选择去学习做热塑琉璃,纯粹是为了谋生。他成长于山东淄博一个偏远的山村,小时候家里穷,连吃饱饭都是问题。为了能吃上饭和养家糊口,邢长圣才学起了玻璃烧制。不过,他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个行当里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17岁,邢长圣走进一家琉璃小厂,从学徒做起。他运气好,那家琉璃小厂里面刚好有一位从博山美琉来的老师傅。邢长圣说,老师傅的技术很高。

为了能尽快开始挣钱,学点手艺最紧要。因为想多学点东西,邢长圣主动找到老师傅,给师傅端茶倒水,打洗脸水和洗脚水,还时不时给老师傅买包烟。

老师傅很喜欢邢长圣。不巧的是,他的“脾气不好”,邢长圣但凡有一点做不到位,师傅就骂他,甚至用脚踢。但回忆起往事,邢长圣却依然对这位肯交给他技艺的老师傅充满感激:“老师是真用心教,指点你一些诀窍,确实学到不少真东西,(是)一辈子收益啊!”

但要把学成的技艺长久地做下去,也非易事。烧制琉璃也有手工艺术都具备的体力挑战,手艺人们每天拿着铁杵来回奔跑,每天完成工作之后都腰酸背疼。琉璃属于烧制工艺,需要在火炉的高温下作业,还会被烤得脸疼。

困难还体现在,琉璃烧制需要漫长的成型过程,而在它的成型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又都需要做得无比精细。这让每一位烧制热塑琉璃的手艺人都面临着体力、耐心、智慧和创造力的多重考验。

“每件作品从原料到成型阶段,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出现破损,最终的成品率并不高。”邢长圣说,“所以完整的琉璃作品非常难得,每一件都蕴含着每一位工匠的技艺与心血。”

不过,在辛苦的另一面,邢长圣也接受着多年工作给他带来的“奖赏”。琉璃在高温制作中成型,塑型时间短,需要在琉璃融液可塑时间范围之内瞬间完成,只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完成这项灵巧的制作。

他的手艺,也在艰苦的尝试中得到淬炼。邢长圣曾经为了把徐悲鸿的《八骏图》以热塑琉璃的形式表现出来,连续两天两夜苦思冥想,反复试着烧制,也不知失败了几十次。最终,烧制成功的作品得到了“国际体操联合会体操世界杯特许产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

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热塑琉璃在2008年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提高了邢长圣这些工匠的地位。过去,琉璃烧制被称为“匠人活”,现在,他们都被称为“工匠”了。

如今,对于热塑琉璃这个老祖宗传承了3000年的手艺, 邢长圣“充满了感情”。“我现在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这让我感到自豪。”邢长圣说,“但是,作为琉璃人,我最担心的还是琉璃技艺的传承问题。”

“现在,年轻人嫌苦怕累,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学习这个技艺,为发扬光大中国琉璃文化作出贡献。应该说,这个行业很有前途,我愿在技艺传承上多做些努力和探索。”

邢长圣感到,这是他的责任。

空中“摆渡人”,为救助生命接力

姓名:薛茜

行业:直升机救援

从业时间:6年

薛茜从事直升机救援工作已经六年了。每当危机发生的时候,薛茜感觉,他们就是让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的“摆渡人”。

“摆渡人”的工作日常,却不像外行人想象的那样,时时刻刻处于和时间赛跑的紧张状态。

每天,直升机救援人员会检查直升机,确保飞机随时处于适航状态。待命期间,他们还要研究天气、航路、地形等跟救援工作相关的因素。这样做,便于他们在接到救援任务之后,迅速做出及时救治患者的响应。

直升机救援工作一旦展开,就体现出了传统救援无法企及的优势。薛茜说:“传统救援是以救护车为主的救援方式,救护车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相比之下,空中救援反应速度快,可以去到山林、湖泊等地势严峻的(位置),为病患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

去年,就有一架救援直升机从北京起飞,飞向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去救助一名因心脏骤停出现昏迷的14岁男童。

那天上午,这名男童的心跳骤停了20分钟,经过河北的医务人员抢救,仍然处于重度昏迷状态。男童的家属选择把小孩转运到北京的医院进行救治。120北京急救中心和华彬天星通航共同执行了这次转运任务。

傍晚19时09分,救援直升机在孙河救援备勤站起飞。19时53分,救援直升机飞抵河北省任丘市人民医院。

紧急情况在任丘市人民医院又出现了一次!飞机到了医院,才发现医院并不具备起降条件。最后,是当地的交警协调医院附近的道路,多辆汽车打开照明灯,形成了一个临时的紧急起降平台。

16分钟之后,患者被运上了救援直升机。21时44分,救援直升机飞回孙河备勤站。120救护车无缝对接了这次救援,等在孙河备勤站。接到这名14岁的男童之后,救护车直接开向了安贞医院。

像这样的紧急救援任务,薛茜也接过一次,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挽回了生命。“当时要从浙江义乌转运病人去江苏无锡的医院,距离将近300公里,如果使用救护车地面运送需要4个多小时,而我们仅用了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薛茜说。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让越来越多元化的救援方式得以产生,也让从前那些沉沦在危难之中的绝望的病人,更快地见到希望的光亮。事实上,这40年改变的也不止于救人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且相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

“大家都知道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嘛,生命只有一次。然而直升机救援工作是能够在人们最危难的时刻,及时出现,及时给予患者救治。所以我也觉得这个行业非常有意义。”薛茜说。

在直升机救援行业,她已经坚持了6年。“生命至上,因此航空医疗救援也是对生命高追求的结果,所以我们想通过短视频这样的新的传播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这个有意义的行业。” 

石刻师曾安听和热塑琉璃手艺人邢长圣也抱着和薛茜类似的想法。  

曾安听注册了一个“火山小视频”的账号,他原本是想把石刻这种独特的艺术拍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知道这种石刻艺术。意料之外的是,他还收到了很多粉丝的称赞和支持,在“火山小视频”的平台上收获了一些订单。

而邢长圣则是想通过拍摄视频,和粉丝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烧制成果,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琉璃工艺,喜欢上琉璃艺术品。琉璃在古代可是位列五大名器之首,比金银玉器还要珍贵。

过去,在技术还不够发达的年代,我们只能通过相机拍下照片,冲洗出来,跟我们亲近的人分享生活和工作的点滴趣味与喜悦。

然而,那样的分享,却不够生动。只能与我们亲近的人分享,也似乎充满了局限。

改革开放40年,科技的发展催生了“火山小视频”,我们终于能够毫无顾虑地,向更多的公众分享自己生活中有趣的片刻。有了更多人的参与,我们的生活也第一次,具备了无穷的广度。

(来源:十点人物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