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家长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2018-01-19 19:35

家长们在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与父母的话题越来越少。在外,与小朋友之间话语不断,可以说是“话唠”;回家后,与父母说不上几句,就不再想说:“算了,不跟你说了”。这让不少家长头疼,思考我该怎么做,孩子才会和我说话呢?

一、和孩子产生共情

1.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停下家务,认真听,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

2. 只有让孩子知道家长在真正的听他说,他才会更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感受告诉家长。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孩子跟家长说话时,家长眼睛不离电视、手机。你是孩子,也会觉得很挫败、气馁吧。所以孩子就“还是算了吧”,天长日久,他就选择“闭嘴”了。

3. 孩子和你讲话时,家长的提问、责怪或者建议会打乱孩子的思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讲事情、想问题,所以最后就是“别烦我了!”

二、不打断孩子

1.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等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做到只参与,不干涉,先让孩子说完。

2. 一方面表示了家长的关心,另一方面能 不打断孩子,让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三、别否定孩子

1 .别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说出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

2.当孩子听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从你的口中说了出来时,心里会非常欣慰和感激。

3.知道父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

四、不解释

家长聆听的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地聆听。2、可以用“哦......哦......这样啊”来回应他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感受。要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关注孩子的感受而非结果

◎孩子的感受和他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孩子感受被接纳了,才会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家长们在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与父母的话题越来越少。在外,与小朋友之间话语不断,可以说是“话唠”;回家后,与父母说不上几句,就不再想说:“算了,不跟你说了”。这让不少家长头疼,思考我该怎么做,孩子才会和我说话呢?

一、和孩子产生共情

1.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当孩子给你说一件事的时候,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停下家务,认真听,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

2. 只有让孩子知道家长在真正的听他说,他才会更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感受告诉家长。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孩子跟家长说话时,家长眼睛不离电视、手机。你是孩子,也会觉得很挫败、气馁吧。所以孩子就“还是算了吧”,天长日久,他就选择“闭嘴”了。

3. 孩子和你讲话时,家长的提问、责怪或者建议会打乱孩子的思路,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讲事情、想问题,所以最后就是“别烦我了!”

二、不打断孩子

1.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等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做到只参与,不干涉,先让孩子说完。

2. 一方面表示了家长的关心,另一方面能 不打断孩子,让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三、别否定孩子

1 .别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说出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

2.当孩子听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他的心思从你的口中说了出来时,心里会非常欣慰和感激。

3.知道父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

四、不解释

家长聆听的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地聆听。2、可以用“哦......哦......这样啊”来回应他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感受。要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关注孩子的感受而非结果

◎孩子的感受和他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孩子感受被接纳了,才会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