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砥砺奋进谱新篇 】2018年襄阳经济发展综述(上)

2019-02-11 17:32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卢燕  

春华秋实,又是一年。

在奋斗者匆忙而坚实的步履中,2018年落下帷幕。这是襄阳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奋力前行的一年。

这一年,襄阳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指标持续回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极两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稳步迈进。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高于全国增速1.2个百分点。

经济质效显著提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稳居全省首位。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10个产业集群获得省考核认定,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实现产值增长。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落户襄阳,高新区成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要素集聚力持续提升。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37家,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50个,其中有42个工业项目投资过10亿元,3个工业项目投资过50亿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供给体系。新建高标准农田105万亩、稻虾共作基地12万亩,以襄州为核心区的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南漳县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回顾过去的一年,襄阳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襄阳所迈出的每一步都稳健有力,落下的每一笔都浓墨重彩。

格局“稳”——

主导产业稳定支撑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从繁忙施工的建设工地到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从承载希望的规划蓝图到厂房林立的项目现场……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襄阳落地生根,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质增效增添了强劲动能。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增速比上年回升1.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个、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升0.6个百分点。

全市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实现产值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87.2%。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9.4%。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3.8%,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95.1亿千瓦时,增长6.9%,比上年回升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97.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利润总额2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汽车产业在全国汽车产销负增长的情况下逆势而进,整车产量突破38万辆,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23.8%。多极增长,多点支撑,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香满园。2018年,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支撑起全市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从500家重点监测企业看,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8年1至12月,除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4%外,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上交税金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1.5%、10.4%和14.3%。骆驼集团、枣阳立晋、鑫润银、雨润等一批企业加速成长壮大。美利信、葵花药业、回天胶业等5家企业成为省第二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新火炬、光瑞汽车等15家企业成为省第二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立晋钢铁等5家企业入围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美亚达新型建材等13家企业入围湖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奇骏、美洋、正大、九州、新天籁、鲁花、丰疆无人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三环、襄轴、宜城天舒等一批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

同时,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10个产业集群获得省考核认定,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2.4%、14.1%、12.2%和15.4%。

质效“升”——

优化农业供给体系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纵观2018年,我市粮食产能基本稳定,畜牧业效益回升,特色高效产业发展迅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趋势向好,农旅融合、农电融合热度不减。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43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全年粮食产量481.7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92.8万吨,秋粮产量288.9万吨。全市生猪出栏567.6万头,比上年略降2.1%;牛出栏32.7万头,增长0.6%;羊出栏128.1万头,增长1.6%;家禽出笼6408.4万只,增长5.0%;禽蛋产量34.7万吨,增长3.5%。

与此同时,我市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在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的基础上,以专、精、特、优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稻虾共作、襄茶产业、有机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襄阳牛肉面走出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七大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夯实支撑。

襄城区卧龙镇大堰村紧邻八一水库,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过去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2018年,该村动员24户群众成立大堰村大虾养殖合作社,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埋设管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学习种养技术,购置投放虾苗。

合作社基地负责人殷天军说:“我们有100多亩地采用了稻虾共作模式,亩产小龙虾75公斤,产值在2250元左右;亩产水稻400至450公斤,产值在3000元左右。和以往单一种植水稻相比,每亩地每年可增收几千元。”

不仅在襄城区卧龙镇,2018年,宜城、南漳、老河口、谷城、枣阳等县(市)区的农民纷纷加入稻虾共作的行列。截至目前,全市稻虾共作面积增加到12万亩,超额完成年度基地10万亩建设目标任务,见效地块亩均收入6000元。

同时,我市把襄茶产业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编制了发展规划,出台了实施意见,重点建设茶园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品牌、服务、茶旅融合“六大体系”。2018年,全市新增茶园面积2万亩,改造有机茶园近5万亩,新增茶业龙头企业5家。全市茶园总面积37.13万亩,茶叶产量15120吨,分别约占全省的7%、5%,总产值达21亿元。

我市的现代畜牧业已具雏形。大力实施猪禽提质、牛羊增量工程,牧原百万头生猪生态产业链、襄阳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屠宰、科尔沁老河口万头肉牛养殖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达62个,猪、牛、羊、蛋鸡、肉鸡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67%、40%、43%、87%、78%。

结构“优”——

聚力实体经济振兴 结构优化韧性强劲

去年1月22日,襄阳市2018年“重大项目开工月”启动仪式在樊城区举行,正式拉开2018年全市重大项目“三集中”活动的序幕。

据统计,2018年1至12月,全市举行重大项目“三集中”活动40场,开工、竣工、签约项目597个,总投资4338.58亿元。其中,开工重大项目200个,总投资1731.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4.74亿元;竣工重大项目125个,总投资424.46亿元,全部达产后产值260.66亿元;新签约重大项目272个,总投资2182.41亿元。

与此同时,三类重大项目高位运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截至2018年12月底,三类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居全省前列。其中30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17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5.4%,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3个由省领导督办的重大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额26.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9%;7个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35.0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7%,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抓项目、抓发展的大动作。而做实投资已成为我市助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重要抓手。

统计显示,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比上年增长11.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5.6个、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4.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3.1∶51.8∶45.1。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高于全市投资增速5.8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1.7%。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43.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3.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8.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9.5%。房屋施工面积24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7%;竣工面积27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4.1%;商品房销售面积6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

发展靠投资,投资靠项目,项目靠招商。2018年,全市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壮大投资支撑,“楚商襄阳行”、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专题推介等17场专题招商活动成果丰硕。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37家,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50个,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800亿元,江山重工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双林汽车轴承、啸创汽车配套加工基地等19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天药药业、正大熟食、唐城夜游等117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

(来源:襄阳日报 见习记者 刘倩)

春华秋实,又是一年。

在奋斗者匆忙而坚实的步履中,2018年落下帷幕。这是襄阳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奋力前行的一年。

这一年,襄阳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指标持续回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极两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稳步迈进。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高于全国增速1.2个百分点。

经济质效显著提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8%。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稳居全省首位。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10个产业集群获得省考核认定,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实现产值增长。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落户襄阳,高新区成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要素集聚力持续提升。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37家,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50个,其中有42个工业项目投资过10亿元,3个工业项目投资过50亿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供给体系。新建高标准农田105万亩、稻虾共作基地12万亩,以襄州为核心区的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南漳县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回顾过去的一年,襄阳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襄阳所迈出的每一步都稳健有力,落下的每一笔都浓墨重彩。

格局“稳”——

主导产业稳定支撑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从繁忙施工的建设工地到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从承载希望的规划蓝图到厂房林立的项目现场……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在襄阳落地生根,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质增效增添了强劲动能。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增速比上年回升1.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个、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升0.6个百分点。

全市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实现产值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87.2%。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9.4%。高技术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3.8%,高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0.9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95.1亿千瓦时,增长6.9%,比上年回升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97.7亿元,比上年增长9.1%;利润总额2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汽车产业在全国汽车产销负增长的情况下逆势而进,整车产量突破38万辆,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23.8%。多极增长,多点支撑,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香满园。2018年,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支撑起全市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从500家重点监测企业看,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8年1至12月,除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4%外,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上交税金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1.5%、10.4%和14.3%。骆驼集团、枣阳立晋、鑫润银、雨润等一批企业加速成长壮大。美利信、葵花药业、回天胶业等5家企业成为省第二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新火炬、光瑞汽车等15家企业成为省第二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立晋钢铁等5家企业入围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美亚达新型建材等13家企业入围湖北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奇骏、美洋、正大、九州、新天籁、鲁花、丰疆无人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三环、襄轴、宜城天舒等一批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

同时,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10个产业集群获得省考核认定,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2.4%、14.1%、12.2%和15.4%。

质效“升”——

优化农业供给体系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纵观2018年,我市粮食产能基本稳定,畜牧业效益回升,特色高效产业发展迅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趋势向好,农旅融合、农电融合热度不减。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43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全年粮食产量481.7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92.8万吨,秋粮产量288.9万吨。全市生猪出栏567.6万头,比上年略降2.1%;牛出栏32.7万头,增长0.6%;羊出栏128.1万头,增长1.6%;家禽出笼6408.4万只,增长5.0%;禽蛋产量34.7万吨,增长3.5%。

与此同时,我市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在稳定百亿斤粮食产能的基础上,以专、精、特、优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稻虾共作、襄茶产业、有机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襄阳牛肉面走出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七大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夯实支撑。

襄城区卧龙镇大堰村紧邻八一水库,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过去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2018年,该村动员24户群众成立大堰村大虾养殖合作社,平整土地、开挖沟渠、埋设管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学习种养技术,购置投放虾苗。

合作社基地负责人殷天军说:“我们有100多亩地采用了稻虾共作模式,亩产小龙虾75公斤,产值在2250元左右;亩产水稻400至450公斤,产值在3000元左右。和以往单一种植水稻相比,每亩地每年可增收几千元。”

不仅在襄城区卧龙镇,2018年,宜城、南漳、老河口、谷城、枣阳等县(市)区的农民纷纷加入稻虾共作的行列。截至目前,全市稻虾共作面积增加到12万亩,超额完成年度基地10万亩建设目标任务,见效地块亩均收入6000元。

同时,我市把襄茶产业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编制了发展规划,出台了实施意见,重点建设茶园基地、龙头企业、标准、品牌、服务、茶旅融合“六大体系”。2018年,全市新增茶园面积2万亩,改造有机茶园近5万亩,新增茶业龙头企业5家。全市茶园总面积37.13万亩,茶叶产量15120吨,分别约占全省的7%、5%,总产值达21亿元。

我市的现代畜牧业已具雏形。大力实施猪禽提质、牛羊增量工程,牧原百万头生猪生态产业链、襄阳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屠宰、科尔沁老河口万头肉牛养殖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达62个,猪、牛、羊、蛋鸡、肉鸡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67%、40%、43%、87%、78%。

结构“优”——

聚力实体经济振兴 结构优化韧性强劲

去年1月22日,襄阳市2018年“重大项目开工月”启动仪式在樊城区举行,正式拉开2018年全市重大项目“三集中”活动的序幕。

据统计,2018年1至12月,全市举行重大项目“三集中”活动40场,开工、竣工、签约项目597个,总投资4338.58亿元。其中,开工重大项目200个,总投资1731.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4.74亿元;竣工重大项目125个,总投资424.46亿元,全部达产后产值260.66亿元;新签约重大项目272个,总投资2182.41亿元。

与此同时,三类重大项目高位运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截至2018年12月底,三类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居全省前列。其中30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17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5.4%,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3个由省领导督办的重大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额26.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9%;7个1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35.0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7%,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抓项目、抓发展的大动作。而做实投资已成为我市助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重要抓手。

统计显示,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比上年增长11.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5.6个、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4.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3.1∶51.8∶45.1。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3%,高于全市投资增速5.8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1.7%。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43.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3.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8.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9.5%。房屋施工面积24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7%;竣工面积27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4.1%;商品房销售面积6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

发展靠投资,投资靠项目,项目靠招商。2018年,全市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壮大投资支撑,“楚商襄阳行”、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专题推介等17场专题招商活动成果丰硕。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37家,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50个,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800亿元,江山重工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双林汽车轴承、啸创汽车配套加工基地等19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天药药业、正大熟食、唐城夜游等117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

(来源:襄阳日报 见习记者 刘倩)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