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云上谷城
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年年都难逃“最难就业年”。2018年秋招以来,各种“缩招”“砍offer”的传言,让不少学子“瑟瑟发抖”。记者近日走访了中东部多地高校与招聘大户发现,在就业市场迎来结构性调整的当下,不少毕业生的心态也在发生转变。
01
就业市场迎结构性调整
综合多地情况,2018年校招出现两个鲜明对比:
一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吃香”,服务、营销等通用型岗位“吃紧”;
二是大企业扩招,启动校招更早,部分中小企业招聘进展缓慢。
BOSS直聘研究院基于2018年6月~8月长三角地区企业明确面向应届生的44万个招聘岗位分析认为,用人单位对数字与分析技能的要求大幅提高。
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了解到,2018年秋招以来,房地产领域设备安装、金融业安防与高端服务等对技术技能有较高要求的岗位需求增长迅速,销售等一般服务类岗位需求缩减;工商管理、新闻传播、法学等专业毕业生,依然供大于求。
湖北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向敏说,伴随着二胎政策推出,女性就业压力有所增大。
多位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反映,一些知名外企、央企早在2018年9月就启动了校招,拿下优质生源后即“鸣金收兵”;部分行业的头部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加强人才储备。
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芸说,某央企在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招聘时“放话”称“有多少收多少”。苏州某纺织类民营企业在该校投放了50个管理岗,却因报名人数不足只得启动第二轮招聘。
58英才招聘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显示,2018年,六成以上企业的校园招聘需求较2017年有所上升。
覆盖江苏省158所高校的智慧就业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显示,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学历用人需求量均大于2019年江苏对应学历的毕业生供应量,但高质量岗位竞争更趋激烈。
02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这原本是一部日剧的片名,如今经常被青年人用来表达一种生活态度——找工作、找房、找对象……这么多要纠结焦虑的事情,不如就当看不见,心情还会好一些。
由于错过了上一年度的考研报名,西南政法大学2018届毕业生小杨回老家待业,备考2019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她看来,22岁进入社会太早,想先读研再工作。
有“双一流”高校反映,应届本科生去向呈出国(境)、考研、求职各占三分之一的形势。东南大学2019届毕业生有8400多人,其中研究生是求职主体,本科生近八成准备考研或出国(境)留学。湖北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肖志华介绍,近三年,该校本科生考研比例以10%的速度递增。
对于求职群体而言,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少应届生在策略上更保守,倾向于手握保底岗位“骑驴找马”。
苏州一名应届研究生小胡本已获得当地一家外资汽车配件企业年薪十几万元的职位,但他坚持不放腾讯、上汽等大型企业提供的尝试机会,结果“一头滑一头抹”,只能“希望2019年春招再尝试一下”。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应届研究生说,现有的外地职位不是很满意,先留着看看再说。
秋招的“纠结”,让往年多为“收尾捡漏”的春招逐渐升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与服务中心副主任彭萌萌认为,部分中小企业需要多次跟毕业生进行磨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难以“一见钟情”,多数要等春招才能确定。
在一位高校就业办老师看来,“骑驴找马”式的“慢就业”源于一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而随着在校大学生进入“90后”“00后”交汇期,家长不催促,孩子安于“啃老”、甘当“咸鱼”的“懒就业”现象值得警惕。
肖志华说,有些毕业生家里有祖辈、父辈6个人,仍处于被照顾的状态,既不升学也无意求职,心态消极,从“缓就业”“待就业”变成了“懒就业”“不就业”。
03
市场很大,“执念”太深
一些高校受访者认为,随着社会用工成本的上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存在“被拉高”的苗头,求职心态有待精准引导。
“市场很大,但一些学生有‘执念’。”张芸直言,“文科生想进入体制内,理科生想往BAT去。其实,理科生年薪10万、文科生税前月薪6000就不错了,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就应该是新闻报道中那个年薪几十万的人。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很着急!”
大学生信息来源复杂,不少毕业生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前途感到迷茫。加之就业季同毕业季叠加,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群体性焦虑情绪不容忽视。
有高校受访者建议,针对“缩招”等网络消息,要及时回应、正本清源,加强引导纾解,做好应届毕业生心理干预工作。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