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农民的致富路

2019-03-25 17:28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阮海军  

以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和家庭景况的变化,我深以为改革之路就是农民的致富之路。

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从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今整整四十年了,城市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震撼、赞叹!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初始阶段我有幸作为这场改革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同时我和我的家庭又是最先的受益者。

1979年初我还在湖北省谷城县政府农村政治部经营管理科工作时,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提高劳动管理水平,调动农村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解决农业生产计酬上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先是要我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各种农作物劳动定额。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我一人凭着多年的农村工作、劳动生产积累的一些经验,仗着年轻能走路的优势跑遍了这个县的山山水水,制订出了第一稿《谷城县各种农作物劳动定额参照表》(讨论稿),受到了中央的重视,当时国家主席华国锋在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还点了我县的名,说谷城县已经组织专班制订出了“劳动定额”。在此基础上,后来才给我配备了一共四、五个人的班子,由我业务上具体负责。先是为解决农业生产投入不搞核算,各项费用浪费甚多,生产成本过高,甚至高产低收的问题,要我们制订出了《费用定额》。然后把第一稿的《劳动定额参照表》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完善,制订出了更加规范、标准的《劳动定额》。对于《费用定额》中央派专人来谷城县审定,并选用为全国唯一标准蓝本。中央农业部委托谷城县再印四千册,并正式发出文件《关于转发谷城县费用定额蓝本的通知》,发至全国每一个县,《人民日报》还对此作了报道。

为此我沾沾自喜,觉得我为国家的改革出了力、立了“功”,但改革的步伐是不会停的,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辛苦制订的这两个定额并不是完全适合农村改革需要的,在定额管理的那个短暂的年代似乎可行,随着农村改革形势发展的实践很快我就觉得《劳动定额》不适用了,它还是试图把农民绑在集体生产的土地上,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农民没有掌握土地的使用权,仍然严重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仍然缺乏生产的积极性,更不要说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了。农村改革走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下户、土地使用权交给了农民、由农民自主经营这一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我家原在重庆市市郊农村,家中有岳母、爱人和两个小孩,土地未承包前,不仅经济拮据,而且最糟糕的是粮食紧缺,吃不饱饭,一家人一天三顿都是包谷羹羹煮红薯,难得吃顿白米饭,常年处在饥饿的状态中,人都这样,更不要说喂什么猪了。1980年9月我从湖北谷城县调回重庆市后两年,1982年9月我家所在的生产队进行了土地承包的改革,自主经营耕作,我家承包了两亩五分多的田土,这一来不仅调动了家人的积极性,也调动了我的积极性,我亲耕亲种,运用我多年干农活的经验和技术,亲自掌握稻谷的栽培管理。我们制订的《费用定额》也派上了点用场,控制种量和费用。我白天忙着去单位上班,晚上就带领全家人“夜战马超”,加夜班栽秧割谷,“杨家将一齐上”,大人干活,小孩打亮、送水,有时干到凌晨三点多钟。最忙时城市的亲戚朋友也来帮忙,他们风趣的说:“改革把我们也改下了田。”承包后的第一年,我家一季中稻的亩产比生产队历年的亩产都高,900多斤,收的麦子、挖的红薯、掰的包谷,屋里都有点堆不下了,人平口粮400多斤,每人每天一斤多,一年就解决了我家多年吃不饱饭的难题,有了粮食我家也喂起肥猪来了。

我家只是我们国家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的一个缩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湖北老家的乡亲们改革开放前,也是一样的贫穷,粮食紧缺,吃不饱饭,无钱用。前些年回去看到大兄弟承包了几十、上百亩田土,居然自己买起了拖拉机取代了牛耕作,屋里整袋整袋的小麦堆积如山,他乐呵呵地告诉我,现在不是愁粮食少了,吃不饱肚子,而是愁粮食多了,卖起来费事。后头些年我家属农转非了,每月依靠我的固定工资收入和老伴做临工的收入,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老伴重病住院一时缺钱,我反过来找我的这位农民兄弟借了两、三万元,他还恐怕钱不够,说再卖粮食借给我。过去是农村的穷亲戚找城市的人借钱,现在反过来了,现在农村的农民只要肯干,谁个的钱包不是鼓囊囊的哩!改革路,确实是农民的致富路啊!

再拿我原工作地谷城县来说吧,改革开放前, 那时的农村社员干集体的活儿无兴趣,“上坡磨洋工,下工打冲锋”,下工忙着回家侍弄自留地,只要工分混到手,不管队里粮食产量有没有,工分不值钱,好点的一天几角钱,差的一天几分钱,一年账算下来超支户占一大半,不穷才怪哩!1972年,我在一个生产队当驻队工作队员期间,端午节临近了,我按上级的布置要队里给社员预支一点钱,买点煤油、盐什么的(这个队我很清楚,想“奢侈”一下,买白糖吃粽子是不可能的),会计告诉我说:“只有两分钱的现金了”。我很生气,揶揄地说:“算了,算了,把这两分钱拿去买一盒火柴,一家分一两根就算过节吧。”偏偏就这么个穷队,几个小孩好玩,趁大人出工干活不在家时,偷烧包谷坨吃,引发了两次火灾,烧毁了的房屋无钱再盖“新房”,只好住简易的茅草房。这一带的地也很糟,人们形容地上的泥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乱糟糟”,下雨天不穿鞋打光脚走路,泥巴都沾脚,脚后跟一坨坨的泥巴,甩都甩不掉。连着几个村庄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有一条简易的窄窄的机耕道就不错了,饱受行路之苦。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时,绝大多数农户都断粮断顿、揭不开锅,坛中无粮、肚闹饥荒,只好吃野菜糊糊对付着过日子,我们工作队有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规定和要求,也无例外的跟着一道品尝这苦日子吧。有个别上了岁数的老农民,不能参加队里的集体生产劳动了,私自开点荒种点南瓜什么的以补粮食的不足,就被认为是在搞资本主义,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行拔瓜秧,真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哦!

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田土承包下户了,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前些年我带着家人去谷城县旧地重游,到原来驻队工作的地方去走了一下,看见村村都通了水泥公路;大多数农房连最偏僻的山旮旯都是像别墅样的小洋楼;一望无际的金黄的稻穗沉沉地垂着,等待主人收获;房前屋后鸡鸭成群;艳红、翠绿的瓜菜笑迎主人采摘;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乡镇都一改过去破旧的样子,以新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县城的变化更是了得:1970年初,我从部队到这个县时,县城像个小小的乡镇,除了县委、县府院内有几间红砖平房外,好多还是土墙房子,县城只有一条主街和一条背街,而且大多数是小青瓦房,一条街最多几分钟到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没啥看头。现在是街道宽阔、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车水马龙,街上出租车、摩托车、三轮车等等各种交通工具穿来穿去,人来人往、令人眼花缭乱,县城与各乡镇的交通也很方便,公交车、出租车等任你乘坐。到处楼房林立,与宽广的火车站连成一片,还有供人们休闲、游玩的广场,究竟有几条街我搞不清楚,弄得我竟然迷了路,惹得女儿笑话:“冤枉在这儿工作这多年,路都搞不清了”。过去简易的几家旅馆,现在大都被富丽堂皇的宾馆所代替,特别是夜晚,过去晚上八点过后就夜深人静了,稀少的一两家馆子、商店就关门打烊了。现在是超市、商场、店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灯火辉煌,喧嚣嘈杂,热闹得很,像不夜城一样,一派繁华景象,初来乍到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一座中等城市哩!短短的两、三天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已,就是这,都觉得发展变化太大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再深入细致地调查内在的发展变化,还不知道有多深刻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谷城县也只是全国两千多个县的缩影,谷城县尚且如此,推而广之,全国改革开放已整整四十年了,其变化之大、之深,也只有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了吧!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七十有四了,有幸赶上这个美好的时代,我觉得一百岁也不稀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更令人振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奋蹄不息,有所作为,我愿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为这个时代,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点什么,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

下面以三首诗词表达一下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感慨情怀:

七八春风吹神州,真理讨论敢自由。检验真理唯实践,重点转移合潮流。

特色理论指方向,巧妙构思绘蓝图。祖国繁荣日昌盛,改革开放好年头。

四十年前道路,曲折坎坷徘徊。文革干扰瞎胡来,经济惨遭破坏。

砥柱力挽狂澜,岂疑好梦难圆。坚定改革开放路,梦想成真眼前。

百年风雨血与火,信仰坚定不移。改革征程学愚公,奋进不停止,再创新业绩。

群英荟萃十九大,喜看红旗春风。伟大复兴争朝夕,壮丽江山稳,航船永向东。

(来源:谷城文化)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