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逸趣》——一本传承传统文化的诗词书法集
《杏林逸趣》集诗词、书法、摄影作品汇成一书,图文并茂,字体潇洒,既有欣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读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合谐感觉,让人爱不释手。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虽然“曲高”,但人们从“50后”到咿呀学语的孩童,都有学习诗词的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读《杏林逸趣》能够感受到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以其纵横睥睨的集纳,激发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
“以诗言志、以词寄情”,诗词是作者的思想载体,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从文字可以看出他(她)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果不其然,“唐诗宋词逾千年,文化瑰宝薪火传。历代文人吟诗词,各领风骚舞蹁跹。”当我读完陈礼荣《杏林逸趣》93首词、8首诗、1首赋后,我深为其自然清新、显豁明朗、含蓄蕴藉,柔婉细腻的字句和语言特色、风格意境、扎实的文字功底所感染。
《杏林逸趣》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喜怒哀乐,引人共鸣。国事家事、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离愁别绪等,陈礼荣都通过诗词这种凝炼真情,富于内在,旋律优美的浓缩语言文学样式来表现。比如《沁园春·国庆》《西江月·谷城》《浪淘沙·谷医》等等,表现了陈礼荣对祖国、对家乡、对工作的赤诚热爱;《江城子·为母亲75岁生日作》《水调歌头·冬至》《蝶恋花·玫瑰》……抒发了陈礼荣对父母、对朋友、对妻子的真挚情感。
读《杏林逸趣》,感到陈礼荣的性格是豁达乐观的,心境是旷达、淡泊的;形象是“风神散朗”、“风仪落落”的。如《水调歌头.警醒》“威王生悲人憎,失马塞翁添乐,何以料悲欢?万事有因果,福祸一念间。” “《卜算子.兰》不与树争高,不会妖娆笑,碧叶纤纤僻处生,不怨春光少。”“《离亭燕.黄叶》阅尽春秋冬夏,零落不失儒雅。纵是入泥成沃土,更看新芽娇耍。利禄与功名,留作耕夫闲话。”……这些词句,都呈现了一个期望解除名缰利锁而返朴归真的空明清澈性情。
陈礼荣是一名在谷城县医院急诊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的急诊室主任。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引发陈礼荣写诗的机缘其实是对工作的一种热爱。忙中之余,他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切身的体验和所思所悟汇聚于笔端,以古典诗词格调、韵律表现已属不易。并且在他创作的《杏林逸趣》的102首诗词中,用了43个词牌名填写了93首词更是不凡,从中说明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文学颇佳。
“展纸挥毫翰墨香,龙飞凤舞跃纸上。王柳郑体传古今,邬字潇洒独树创。”《杏林逸趣》以遒劲郁勃风格的行草书法呈现,增添了诗词的意境。作为一名记者,我曾多次采访过此书书法作者邬宜赤。工作中,他是一名技术高超、素质良好的医生,2013年,曾不负医院重托,代表谷城县医院随湖北省医疗援藏队前往西藏山南,在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同时,还在援藏期间成功举办了藏汉书法艺术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欢迎;生活中,他真诚待人,爱好广泛,交友广阔,他创建了个人博客,经常在博客里填写诗词,发表自已的所感所悟;他还开通了赤梅文化网站,与朋友互通往来。2009年,他在县政府门口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展出的作品厚重古朴,儒雅俊逸,以自由奔放的意境,朴拙自然的书风,获得行家好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此真性情的邬宜赤,身边定是志同道合的人。此书二人合力,更见笔情墨趣。读《杏林逸趣》,我们犹如在读大自然,它涵盖哲理、道德、文学、美学、趣味、真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国民的精神家园。中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它凭借其自身优美精炼的语言,深厚悠长的意境,飘渺真切的情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甚至外国来宾。如今,人们依然在诗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磨练、品位,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与意境。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笔者对诗词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与诉求,每每读诗,都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动容与热情。
今天,当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他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他们记述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期望《杏林逸趣》在使我们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同时,能如一股清泉,激发更多的朋友对中国古诗词、书法的热爱,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