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谷城这个深山故事上了新华网

2019-05-13 11:06  

“一碗饭多配几个菜”

——“一片叶子”的深山新故事

鄂西北山区,谷城县五山镇深山里,一垄垄茶树叠翠,碧绿中透着清香。往来茶农或手托茶盘或腰挎茶篓,巧手上下翻飞,一枚枚鲜嫩的叶芽便落入盘篓中。

置身茶园,远眺农庄,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田园风景画。

“我们的茶园只施饼肥,从不上化肥。”季广成是当地一家茶企的负责人,也是多年的老茶农。春茶开采后,他每天都会与同村的采茶工一起上茶山。

“如果使用农药化肥,这些茶叶拿出去送检,就认定不了有机茶。”手捏新茶叶,回忆起过去种茶,季广成感慨不已,“粗放的种采、炒制方式让当地的茶产业一直不温不火。如今我的有机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年只做999份,卖出了每斤5000元的高价。新鲜茶叶从杀青、晒青到提取、包装等制茶环节也采用了标准化、数据化、科学化的现代制茶技术。”

五山镇因山得名,也曾因山受困。为解决山区经济发展难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茶产业在当地兴起,茶叶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五山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茶乡。然而,村村有茶园,组组有茶场,户户都种茶,也带来了茶园管理粗放、经营散乱无序、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一些茶农为了追求高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茶叶品质低下。”季广成说。

规模不小,却没有闯出市场、创出好效益。这“一片叶子”眼看要枯萎,不少年轻人舍掉茶园,外出打工。

“要让一方百姓富裕,让茶叶卖个好价钱是最直接的办法。”五山镇党委书记朱莹说,脱贫攻坚路上,“老茶叶”也迎来了转型升级:化零为整,生产模式集约化;培育龙头,经营模式高效化;改善方式,种植模式有机化;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多元化……以有机茶种植、加工为主体,集观光、休闲及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路子在这深山方兴未艾。

杨家老湾村种茶30余年,这里的610亩茶园都是农户各家的,每年每亩产值不到3000元,每亩年净收入才200元。去年年底,在外地工作多年的杨书成回乡5个月后,便整合了村里茶园560亩,发展新茶园100亩,投资建起标准化茶叶加工厂,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不仅卖茶叶,还借助周边的茶庄园、茶公园、茶小镇、茶民宿等经营模式,将产业经营、自然景观、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等元素融为一体。”杨书成说,“一碗饭多配几个菜,我们吃得开了,游客也吃得更香。”

绿波万顷,茶香萦绕整个五山镇。在当地民俗园内经营农家乐和茶叶生意的熊威一家,近两年收获满满。“茶叶卖得俏不说,游客多的时候光午饭就接待了100多位客人,翻了四五次台!”从茶农到老板,熊威以前在村里只卖茶叶,一年的收入只够生活,如今在政府扶持下进民俗园经营农家乐和茶叶生意,不到一年就有十多万元收入,“我们正准备把二楼打造成民宿呢!”

五山镇曾困于山,脱贫也在山。截至2018年底,全镇1586户4367人依靠茶产业和乡村旅游脱贫销号。

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在深山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新景。

来源:新华网 记者 侯文坤

责任编辑:魏燕辉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