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别人的过错,不生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
我们和朋友、亲人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他们的错误,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
古人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我们若是老是盯着别人的错误不放,很容易击起对方的反击,双方你一句我一句,事情就算毁了。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相交为友。
俩人一起去做生意,管仲出的钱少,年底分红却每次都拿大头,有人就说管仲贪财忘义,不能交。鲍叔牙也不生气,反而为管仲辩解,说他要赡养老人,多拿点钱是应该的。
俩人一起出去打仗,管仲每次冲锋在后,逃跑在前,别人就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就替管仲辩解,说他要赡养老母,不能把命丢在战场上。
管仲听到后,感激不已,哭着说:“知我者,鲍叔牙也”。
后来齐桓公当政,在鲍叔牙的大力支持下,管仲被拜为相,推动改革,帮助齐桓公成为一方霸主。
而鲍叔牙和管仲的友谊,也因此传为佳话,永垂青史。
王阳明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生气责备人,王阳明就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尝责辨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已私克去方可。”
不要去评论别人的是非,当要责备他人的念头出现时,就把它当作一个大私欲,坚决除掉。
责备别人的时候,先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别人这么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忍不住要生气的时候,先反思下自己是不是也有错误,切莫乱发脾气,激化矛盾。
面对挫折困境,不生气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但是王阳明却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
一个人面对挫折而愤怒,是因为他的修养还不到家,还没锻炼到“不动心”的境界。
荣辱得失都是身外之物。一旦为其动心,那就内心就只能被奴役驱使。
王阳明说: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面对挫折困境,人千万不能生气,而是要学会不动心,顺其自然。
老子讲“上善若水”。
水从上往下流动,它只是自顾自地往下流动,遇到障碍就绕开,绕不过去就积聚力量,等力量充足就漫过去,一切顺其自然。
人面对困境,也要有“漫过去”的心境。
一旦动气,毁掉的是自己的思考能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面对困境,只有心不动,自顾自地去做,不要被情绪扰乱自己的心灵,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
就像王阳明一样,被贬到贵州龙场,瘴气毒虫,荒无人烟。但是王阳明却心如止水,默默读自己的书,思考自己问题。
等自己的积淀到了,顺理成章地创立心学,立定成圣,困难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面对别人的闲话,不生气
人生在世,谁不说人,谁不被说。几乎每个人都听到过别人说自己的闲话。
面对这些话,人很容易生气。
人都会在意自己的形象,觉得自己会因为这些话而形象受损,进而生气。
王阳明创立心学之初,也有很多闲话扑面而来。
心学和程朱理学相冲突,大家斥责“心学”是伪学。
王阳明就说: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
别人的诽谤讥笑,不要放在心上,而是要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事实胜于雄辩,面对非议闲话,不要生气,急着反击,急着辩解。
你一生气,别人反而以为是戳中了你的痛脚,反而坐实别人的污蔑。
只要踏踏实实做出成绩,说闲话的人自然就闭嘴了。
王阳明曾经有诗言志:
智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人生在世,总有毁誉傍身。众口难调,若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岂非寸步难行?只要立定脚跟,踏踏实实地去做,不违本心,不负初心,就足够了。
看别人不顺眼,不生气
王阳明的四句教里有这样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万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没有善恶之心。就像庄稼和杂草,本是一般无二的生物,天地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厌恶谁。人心本来也是如此,无善无恶。
但是,人要吃粮食,自然希望庄稼长的好,于是就有了善恶之分,铲除杂草,呵护庄稼。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好坏之别,是在人内心不同的关照下,才产生了好坏之别。 学生曾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别人就是自己内心的镜像,看别人不顺眼,多半是自己内心这面镜子出了问题。
苏轼曾说:“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王阳明也曾说过:见满街都是圣人。
看别人不顺眼而生气,多半是自己的修行还不到家,不要总是挑别人的问题,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内心温暖有爱,看别人也一定充满阳光和善意。
(来源:儒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