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打磨幸福生活 看谷城这个小山村的变化

2019-05-28 10:32   云上谷城


孙家沟

孙家沟村地处谷城县紫金镇西北部,现有耕地面积640亩、茶园面积1600亩、山场面积15603亩,共198户700人,其中村党员有41人。

孙家沟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223人,现已脱贫86户220人(2014年脱贫34户120人、2015年脱贫13户38人、2016年脱贫1户3人、2017年脱贫17户32人、2018年脱贫21户27人),未脱贫1户3人(村民张金全全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18年底纳入贫困户);2017年至2018年分两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户48人。

溪水潺潺,茶山吐绿,春日里的孙家沟村,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4月18日,记者到达这个深山中的小村庄时,已临近中午,只看见采茶女工正三三两两地从茶园走下来。“今天一上午采了一斤半茶叶,能拿到60元工钱。我在这里采茶已经有三年了,每年能拿到近6000元工钱。”采茶女工杨华说。

航拍的谷城县紫金镇孙家沟村。 全媒体记者 赵兴沛 摄

孙家沟村地处紫金镇西北部,2015年成为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对口帮扶点,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223人,现已脱贫86户220人。“这几年,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就像打磨工艺品一样,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建设村庄,使村子更快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方辉银说。

茶产业重现生机

孙家沟村处于襄阳茶叶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到2015年,全村拥有2700亩茶园。但由于经营、管理粗放等原因,茶产业效益极低。“那时候,大多数茶园无人管理,处于半野生状态,茶农一年只忙两个月,春天采些新茶后就各忙各的去了。”方辉银回忆道。

村民在筛选茶叶。 全媒体记者 赵兴沛 摄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进驻后,认为茶产业是该村最适合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发展好,就必须引进加工企业,走精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

经多方联络,2016年,蓝溪茶业公司决定到孙家沟村投资办厂。茶叶加工厂当年就开工建设,并陆续招聘了十余名贫困村民进厂工作。为了让贫困群众更快享受到办企业的好处,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在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后,决定把各方面的帮扶资金整合起来入股企业,企业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为入股群众分红。“目前,村里有30户贫困户在企业入股,共投入资本金200多万元,每年可拿到分红20多万元。”蓝溪茶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入股这种形式,极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现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以后的分红还会更多。“形象地说,工作队就是贫困户选举的董事,代表贫困户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方辉银说,围绕把茶产业做精、做深,工作队积极配合企业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开发和推介黑茶、红茶、白茶等系列产品,让茶产业重现生机,让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有事情可做,更快实现了增收。

现在,蓝溪茶业公司已为孙家沟村提供了50多个固定岗位和300多个季节性岗位。2018年,该公司销售茶叶300吨,实现产值7500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

灵芝产业峰回路转

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为孙家沟村引入灵芝产业,并迅速带来了效益。但市场突变,灵芝价格从2017年开始下跌。

灵芝产业是作为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的,规模不大,成本相对较高,村民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与业内的大户相比要弱很多。“2017年,灵芝价格跌到了每斤9元,几乎赚不到钱。”方辉银说,如果守着药用灵芝不放手,和大户们打价格战,肯定是不行的。

是不是要放弃这个特色产业?村“两委”和工作队反复研究市场形势。工作队发现,观赏灵芝在网上销售极好,每棵售价100元左右,可作为孙家沟村发展灵芝产业的突破口。

随后,工作队迅速联系谷城电商产业园,解决了观赏灵芝的销售渠道问题,并收集了一批技术资料,帮助孙家沟村开展观赏灵芝种植技术培训,让该村灵芝产业峰回路转。“你看它像不像黄山迎客松?这棵灵芝高15厘米,售价120元,已经通过网店卖出去了,马上要包装。如果把它当成药用灵芝卖,最多卖20元。现在,观赏灵芝的产量只占到灵芝总产量的六分之一,但创造了近一半的销售收入。”方辉银说。目前,村集体一年收入近30万元,茶产业贡献了一大半。现有的6亩灵芝一年可以卖12万元,亩均收益远远超过茶叶。

旅游业蓄势待发

在村口,一座新建的公厕格外显眼。走进公厕,记者看见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还配有儿童、残疾人专用蹲位。方辉银说:“这座公厕投资14万元,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发展旅游业的需求。未来,村里将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

为支持孙家沟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规划专家进驻孙家沟村,因地制宜编制美丽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并把“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立法项目的联系点定在孙家沟村,通过典型带动和试点先行,全面推动该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已协调有关部门,投资100余万元修通了近5公里的茶园观光公路;在周边道路新装路灯36盏;对村民活动广场进行绿化美化,补种木瓜树120棵。

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队副队长谢琪介绍,工作队还帮助村里新建了3座100立方米的水塔,不仅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难问题,还让水冲式厕所成为每户农户的标配。“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了,我们发展旅游业就有底气了。目前,村里已着手对400亩茶园进行改造,并将建设景观亭、小木屋等配套旅游设施。”方辉银说,村子周边还有千年的道观和山寨,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村“两委”将和工作队一道,依托新修编的村庄规划,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从而将旅游业培育成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一辈子忘不了工作队的帮助”


“为给妻子治病,我只得辞职。没了收入来源,生活一度没了着落。好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及时向我们伸出了援手……”近日,孙家沟村村民龚仕保说。

龚仕保今年38岁,妻子35岁,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地打工。2013年,平静的生活被妻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打断。龚仕保辞职后,带着妻子到国内多家大医院治病,短短两年,他不仅花光了20万元积蓄,还欠了十多万元债务。“妻子需要人照顾,两个小孩还小,我没法再出去找工作。一想到将来的日子没有着落,我心里就感到一阵阵恐惧。”龚仕保说。

2015年春天,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的同志找到他,希望他发展产业,早日脱贫。

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的帮助下,龚仕保拿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养了十头牛。“工作队的同志建议我利用村里山场面积大的优势,散养黄牛。我觉得有道理,就照着做了。”龚仕保说。

每天早上,龚仕保先把牛赶到山上,再回家照顾妻子、孩子。

2015年底,龚仕保的牛可以上市了。2016年春节前,他卖了2头牛,赚了2万多元钱。“工作队的同志还专门帮我推销牛肉,他们是用真心在帮我。”龚仕保说。

随后,龚仕保的事业越来越顺,每年都能卖出七八头牛。到今年初,为妻子治病欠下的十多万元债务已全部还清,5万元贴息贷款也已还了一大半。更让龚仕保欣慰的是,经过几年的治疗,妻子的病也得到极大好转。现在,她已经可以照顾两个小孩的生活了。

龚仕保说:“真的不敢想,如果没有工作队,我们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一辈子忘不了工作队的帮助。”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今年52岁的毛顺洪是孙家沟村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着尘肺病的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多亏了村里的好干部,帮我渡过难关;多亏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我有了盼头,现在不仅脱了贫,还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据介绍,在2014年,毛顺洪因病致贫,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此前的几年里,毛顺洪单身一人,又没有房子,偶尔住在侄儿家中,余下时间四处奔波打零工。虽辛苦,一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后来,在打工期间他染上了尘肺病,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无奈之下,2014年,他回到孙家沟村,靠着一亩多地勉强糊口。

当年,村干部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后,决定聘请他到村里看护20亩茶园,做除草、浇水等日常管护工作,一年给他4000元的工资。2015年,毛顺洪又当起了村里的卫生保洁员,一年可拿13200元工资。这样,他不用再东奔西走,在家门口每年就有近2万元的收入。

在此期间,毛顺洪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大减轻了他看病的负担。

2017年农历腊月十三,毛顺洪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住进了坚固美观、宽敞明亮的安置新房,从此告别了四处飘荡的生活。走进毛顺洪25平方米的家,记者看到,整个房间干净明亮,电视、冰箱等一应俱全。

毛顺洪说:“搬家的那天,我简直不敢相信有了自己的家,眼泪不知不觉地流出来了。搬进来的那天晚上,是我睡得最香的一晚!”“收入稳定了,住房也有了,看病也不愁,我跟着村里一起脱了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用心帮扶让我非常感动,如果我不努力把日子过好,感觉都对不起他们。”毛顺洪感慨地说。


“我现在真的是老有所依了”


“我一个五保老人,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全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我一孤老头子,不知该怎么办啊!”孙家沟村69岁的梅启顺老人动情地说,“这几年,扶贫工作队来到我们村,让我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

几年前,梅启顺住的是土砖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平常连电都舍不得用,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2017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梅启顺享受到兜底保障扶贫政策,现在每年有1万多元收入。

说起现在的日子,梅启顺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月的烟钱,加上必要的柴米油盐开销,500元就足够了。以往吃点肉还要在心里盘算很久,现在经济宽裕了,一个星期还能吃上两斤肉、喝点小酒。每年手里还能有点余钱。”

2018年农历腊月十八,梅启顺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房。走进梅启顺的家,25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一张单人床旁边是取暖火炉,厨房灶台上放了一些他自己种的蔬菜。电视柜上的电视是新购置的。

梅启顺激动地说:“以前住在山上,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房子,我做梦都没有想到。逢年过节,扶贫队员和村干部都来看我,给我送粮送钱。共产党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任丹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