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保护湿地,谷城是认真的!

云上谷城 2019-05-28 14:07

立夏时节,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绿意盎然。该公园是汉江流域第一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21.336平方公里,被汉江、北河和南河环绕。目前,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鸟类有114种。从2017年开始,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连续3年到湿地公园越冬,最多时观测到221只。

三面环水、总面积达21.336平方公里的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化身城市“绿色引擎”,全天候为城市去污吐新,让谷城县城人民受益无穷。

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2009年12月,谷城汉江湿地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汉江流域第一家以汉江命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这期间,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各种因素影响,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一度面临滩涂增多、湿地面积减少的退化危机,湿地公园是既“失地”又“失湿”。“2016年底专门成立了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其目的就是加强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陈功说,“调配专人专管、设立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谷城县对保护汉江、保护湿地的高度重视。”

恢复湿地植被300公顷,修复滨岸湿地100公顷,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70公顷,疏浚水道6公里,恢复水系105公顷,建设人工生态岛3个,新建1500亩植物园……近年来,总投资超过7亿元的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五大功能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的全方位保护及开发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

在北河下游安岗段入汉江河口处,一座长130米、高4米的橡胶坝即将建成。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湿地保护科负责人陈伟介绍,该橡胶坝静态蓄水量约600万立方米,可保证每年约2.97亿立方米的稳定充足水源流入湿地。借助橡胶坝还可贯通北河、汉江、南河和故道水系,实现湿地公园规划区河网密布、水体自然流动和分级净化,改善湿地水生态环境。

在修复湿地功能方面,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通过退耕还湿、栽植水生植物、保护候鸟栖息地、放养淡水虾、栽植莲藕等方式,对190公顷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建立植物缓冲区,疏浚清淤河道,流转湿地公共设施建设和科普教育用地380亩,新修湿地循环公路22公里,配套种植风景树1.5万余株,改善湿地植被3500亩。同时,在公园内建立环境、气候、水文监测点,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截至目前,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由99种增加到114种。在湿地公园一块不到600亩的区域内,同时栖息了1400只水鸟,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鹳。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只在生态优良的地方栖息,因此被称为“生态试纸”。中华秋沙鸭的出现是谷城生态环境改善的直观反映。

据统计,如今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内还有9个村庄,3000多户7000多人。在“保护汉江、保护湿地”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问题,是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正积极探索的课题。

“生态进步并不意味着百姓生活退步,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赢才是上策。”贺天宝对走好这条路很有信心。

雷文定是湿地公园内江家洲村五组的一名瓜农,以往地里靠捕鸟网驱赶动物,随着湿地保护要求的提高,捕鸟网改为彩带。“现在地里要更上心了,以往种地靠化肥、农药,如今要求有机无公害,虽然人累点,但是地里的西瓜、蔬菜长得更好,销路也更好了。”雷文定说。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屋后都是粪坑,随着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厕所革命’的推广,192户完成旱改厕,还有14户用上了沼气。”江家洲村党支部书记李芳杰向记者介绍。

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工作的推进,不仅改变了湿地公园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生产效益。

张大祥曾是湿地公园内后湖社区的种粮大户。2014年,他的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但大面积的粮食种植不仅没带来高收益,还要面对日益严格的湿地环保要求,转型发展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2015年,张大祥投资150万元建成100多亩的观光旅游农业园。记者在观光旅游农业园里看到,火龙果、桑葚、甜柿子等热门采摘品应有尽有。张大祥曾经在这里种下的杨树已经伐掉一大半,改种红叶石楠、黄山栾等景观树。“湿地保护的要求方向就是我们的前进方向,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才是长久之道。”张大祥对农业园的发展信心满满。

在离开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冬今春,公园内又发现了白天鹅、鸿雁、凤头䴙䴘等以前从未见到的水鸟。

据了解,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正筹备建设科研观测实验基地。该项目总面积22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科研监测中心、科普宣教中心和鸟类保护站,项目于今年3月获批并争取政策资金100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立夏时节,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绿意盎然。该公园是汉江流域第一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21.336平方公里,被汉江、北河和南河环绕。目前,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鸟类有114种。从2017年开始,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连续3年到湿地公园越冬,最多时观测到221只。

三面环水、总面积达21.336平方公里的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化身城市“绿色引擎”,全天候为城市去污吐新,让谷城县城人民受益无穷。

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2009年12月,谷城汉江湿地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汉江流域第一家以汉江命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这期间,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各种因素影响,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一度面临滩涂增多、湿地面积减少的退化危机,湿地公园是既“失地”又“失湿”。“2016年底专门成立了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其目的就是加强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陈功说,“调配专人专管、设立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谷城县对保护汉江、保护湿地的高度重视。”

恢复湿地植被300公顷,修复滨岸湿地100公顷,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70公顷,疏浚水道6公里,恢复水系105公顷,建设人工生态岛3个,新建1500亩植物园……近年来,总投资超过7亿元的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五大功能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的全方位保护及开发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

在北河下游安岗段入汉江河口处,一座长130米、高4米的橡胶坝即将建成。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湿地保护科负责人陈伟介绍,该橡胶坝静态蓄水量约600万立方米,可保证每年约2.97亿立方米的稳定充足水源流入湿地。借助橡胶坝还可贯通北河、汉江、南河和故道水系,实现湿地公园规划区河网密布、水体自然流动和分级净化,改善湿地水生态环境。

在修复湿地功能方面,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通过退耕还湿、栽植水生植物、保护候鸟栖息地、放养淡水虾、栽植莲藕等方式,对190公顷的湿地进行生态恢复;建立植物缓冲区,疏浚清淤河道,流转湿地公共设施建设和科普教育用地380亩,新修湿地循环公路22公里,配套种植风景树1.5万余株,改善湿地植被3500亩。同时,在公园内建立环境、气候、水文监测点,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

截至目前,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由99种增加到114种。在湿地公园一块不到600亩的区域内,同时栖息了1400只水鸟,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鹳。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只在生态优良的地方栖息,因此被称为“生态试纸”。中华秋沙鸭的出现是谷城生态环境改善的直观反映。

据统计,如今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内还有9个村庄,3000多户7000多人。在“保护汉江、保护湿地”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问题,是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正积极探索的课题。

“生态进步并不意味着百姓生活退步,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赢才是上策。”贺天宝对走好这条路很有信心。

雷文定是湿地公园内江家洲村五组的一名瓜农,以往地里靠捕鸟网驱赶动物,随着湿地保护要求的提高,捕鸟网改为彩带。“现在地里要更上心了,以往种地靠化肥、农药,如今要求有机无公害,虽然人累点,但是地里的西瓜、蔬菜长得更好,销路也更好了。”雷文定说。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屋后都是粪坑,随着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厕所革命’的推广,192户完成旱改厕,还有14户用上了沼气。”江家洲村党支部书记李芳杰向记者介绍。

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工作的推进,不仅改变了湿地公园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生产效益。

张大祥曾是湿地公园内后湖社区的种粮大户。2014年,他的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但大面积的粮食种植不仅没带来高收益,还要面对日益严格的湿地环保要求,转型发展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2015年,张大祥投资150万元建成100多亩的观光旅游农业园。记者在观光旅游农业园里看到,火龙果、桑葚、甜柿子等热门采摘品应有尽有。张大祥曾经在这里种下的杨树已经伐掉一大半,改种红叶石楠、黄山栾等景观树。“湿地保护的要求方向就是我们的前进方向,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才是长久之道。”张大祥对农业园的发展信心满满。

在离开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兴奋地告诉记者,去冬今春,公园内又发现了白天鹅、鸿雁、凤头䴙䴘等以前从未见到的水鸟。

据了解,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正筹备建设科研观测实验基地。该项目总面积22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科研监测中心、科普宣教中心和鸟类保护站,项目于今年3月获批并争取政策资金100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