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干溪沟涌出“幸福泉”

©原创 云上谷城 2019-05-31 10:09

干溪沟村村貌。阮班明 江涛 摄

干溪沟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朱建青 夏路 摄

5月27日,干溪沟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搬运自来水管,为下一步埋管引水做准备。朱建青 夏路 摄


树立正气聚民心

“请下午没事的农户来帮忙搬下水管!”村干部话音刚落几分钟,从村委会附近陆续赶来七八个村民“出义务工”,大家挥汗如雨,积极投入到兴建饮水工程的劳动中……这是5月27日,记者在谷城县紫金镇干溪沟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在以前,要帮公家的忙,那是免谈的事情。现在村民素质高,一打招呼就到。”去年7月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智说。张明智从1987年开始从事村委会的工作,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深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升村民的素质,是解决村里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初来乍到,张明智走访农户,摸排调查情况,宣传普及政策;召开群众大会,表明立场态度,共商发展思路;树立正面典型,营造清风正气……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群众活动深入民心。

“敞开大门说亮话,就是要让群众知道村干部在想什么,准备带领村民干出什么名堂来。”张明智带着群众思维干工作,村里先后出台了“操办红白喜事规定”“易地搬迁管理制度”“个人土地承包租用办法”等村规民约。村里每一次重大事项决议都召开集体大会,通过干部评审、群众投票、代表监督,让程序透明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村民蔡启国的媳妇多病,家里老人多,蔡启国对他家没评上低保户很不满,连续几天找干部“理论”:“为什么他能评上低保,我不能?”“为什么他的房子算危房,我的不算?”

“低保评审程序合规合法,全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2015年脱贫的17户未享受一分钱国家补贴,减掉27户五保户和10户低保户,还剩37户,这些家庭哪一个不贫困?这10户低保户哪一个不比你更困难?”面对张明智苦口婆心的劝说,蔡启国最终释怀。

有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村“两委”干部干劲十足。今年,村里将投入4万余元,进一步加大村庄环境治理力度,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专门建设一个为农户堆放农机等物资的固定置物场。同时,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三组公路硬化等项目都在顺利推进中。

解难帮困办实事

郭世海家以前独自居住在原袁家垭村三组的半山腰上,一家六口人挤在9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房屋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一家人只得搭建“草窝棚”栖身。子女到城里打工后,郭世海和老伴借住到附近村民的旧房子里。

去年8月,作为易地搬迁贫困户的郭世海一家迁到集中安置点。“国家政策对我们好啊,让我们可以住这么漂亮的房子。”郭世海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说:“集中安置点后面统一分配的有菜地和猪圈,今年养了两头猪,国家给了我1400元的产业奖扶补贴。”

从独居深山到如今邻里为伴,从人均15平方米的危房到现在人均25平方米的现代化民居,出行路平了,夜晚灯亮了,宽敞的活动场地还配备了许多健身器材。老郭一家的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今年村‘两委’要办四件实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彻底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安全饮水问题。”张明智向记者介绍。

干溪沟村的“干”名副其实,家家户户靠着在房前屋后安装蓄水桶和开挖水窖接蓄雨水勉强度日。遇到极端干旱天气,只能用车从山下9公里外的集镇里,一趟一趟往山上拉水,耗劳力、费用大,水变得像油一样贵。

为保障全村人畜饮水安全,从2017年到2018年,襄阳技师学院和谷城县检验检测中心扶贫工作队先后帮助村里争取水管、水泥等建材,为村民修建多个蓄水池。2018年,村里和工作队先后投入2万多元在一处山洼修建蓄水池,通过三级泵站把水抽到山上,保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用水。

但是,这只能暂时解决村里的饮水问题,没有稳定的水源供给是不行的。彻底解决饮水难,成了该村一直以来的“心病”。

去年冬天,村干部和当地熟悉地理环境的“土专家”一起翻山越岭,四处寻找稳定的水源,最终在15公里外的房县边界与邻村北屿沟交界处发现一处饮用水水源地。

“目前引水工程已立项,总造价41.6万元。引水管材已全部备齐,预计今年7月底可完工。届时,村委会周边严重缺水的56户农户吃水将不再是问题。”张明智兴高采烈地说。

做强产业促发展

“食用菌栽培需要严格把控好温度和湿度……现在用木屑、麦壳等配比装袋种香菇,比起以前用椴木种香菇,既节约成本,产量又高。”这个对食用菌栽培技术侃侃而谈的人叫张建国,是村里代料香菇种植大户,目前经营着超过两万袋的食用菌栽培基地,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农民从事食用菌栽培超过20人次,是当地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2014年以前的张建国同样贫困,在外打过零工,开过“蹦蹦”(营运三轮车),在一次到五山镇邓坪村载客途中,他发现正在兴起食用菌栽培,决定试一试。

肯学肯干的张建国第一年栽培食用菌就大获成功,3000袋香菇挣了近1万元,这让他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前景。从2015年的3000袋,到2016年的5000袋,再到2018年的20000袋,张建国的食用菌栽培规模越做越大。

凭着勤劳细心,张建国的食用菌栽培成功率一直很高,从未出现过亏损情况。在张建国的带动下,该村贫困村民郭海峰从去年开始尝试食用菌栽培,但他的栽培成功率不到50%。

缺乏技术是造成食用菌栽培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郭海峰没有放弃,积极向他人请教学习,今年又发展了10000袋代料香菇,目前生长形势十分喜人。

截至目前,干溪沟村食用菌栽培总量已达到15万袋,产值超过60万元。

除了食用菌产业,茶产业是干溪沟村另一大产业。

该村有老茶园450亩,近年来又陆续开发出101亩新茶园,确保达到“贫困户户均茶园面积不低于两亩、人均不低于一亩”的标准。村委会整合其中300亩的村集体茶园,带动私人茶园,村里2家大型茶叶加工厂和若干个小作坊每年为紫金镇“观山云峰”地方茶品牌供应茶叶5万斤左右,创造效益80余万元。全村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如今,食用菌产业和茶产业成为该村两大支柱产业。靠着村集体茶园和村集体合股的食用菌栽培基地,2019年,干溪沟村集体收入预计达到8万元以上。

通讯员:朱建青 闻期阳 夏路

责任编辑:任丹

干溪沟村村貌。阮班明 江涛 摄

干溪沟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朱建青 夏路 摄

5月27日,干溪沟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搬运自来水管,为下一步埋管引水做准备。朱建青 夏路 摄


树立正气聚民心

“请下午没事的农户来帮忙搬下水管!”村干部话音刚落几分钟,从村委会附近陆续赶来七八个村民“出义务工”,大家挥汗如雨,积极投入到兴建饮水工程的劳动中……这是5月27日,记者在谷城县紫金镇干溪沟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在以前,要帮公家的忙,那是免谈的事情。现在村民素质高,一打招呼就到。”去年7月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智说。张明智从1987年开始从事村委会的工作,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深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升村民的素质,是解决村里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初来乍到,张明智走访农户,摸排调查情况,宣传普及政策;召开群众大会,表明立场态度,共商发展思路;树立正面典型,营造清风正气……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群众活动深入民心。

“敞开大门说亮话,就是要让群众知道村干部在想什么,准备带领村民干出什么名堂来。”张明智带着群众思维干工作,村里先后出台了“操办红白喜事规定”“易地搬迁管理制度”“个人土地承包租用办法”等村规民约。村里每一次重大事项决议都召开集体大会,通过干部评审、群众投票、代表监督,让程序透明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村民蔡启国的媳妇多病,家里老人多,蔡启国对他家没评上低保户很不满,连续几天找干部“理论”:“为什么他能评上低保,我不能?”“为什么他的房子算危房,我的不算?”

“低保评审程序合规合法,全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2015年脱贫的17户未享受一分钱国家补贴,减掉27户五保户和10户低保户,还剩37户,这些家庭哪一个不贫困?这10户低保户哪一个不比你更困难?”面对张明智苦口婆心的劝说,蔡启国最终释怀。

有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村“两委”干部干劲十足。今年,村里将投入4万余元,进一步加大村庄环境治理力度,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专门建设一个为农户堆放农机等物资的固定置物场。同时,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三组公路硬化等项目都在顺利推进中。

解难帮困办实事

郭世海家以前独自居住在原袁家垭村三组的半山腰上,一家六口人挤在9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房屋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一家人只得搭建“草窝棚”栖身。子女到城里打工后,郭世海和老伴借住到附近村民的旧房子里。

去年8月,作为易地搬迁贫困户的郭世海一家迁到集中安置点。“国家政策对我们好啊,让我们可以住这么漂亮的房子。”郭世海一边领着记者参观,一边说:“集中安置点后面统一分配的有菜地和猪圈,今年养了两头猪,国家给了我1400元的产业奖扶补贴。”

从独居深山到如今邻里为伴,从人均15平方米的危房到现在人均25平方米的现代化民居,出行路平了,夜晚灯亮了,宽敞的活动场地还配备了许多健身器材。老郭一家的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今年村‘两委’要办四件实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彻底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安全饮水问题。”张明智向记者介绍。

干溪沟村的“干”名副其实,家家户户靠着在房前屋后安装蓄水桶和开挖水窖接蓄雨水勉强度日。遇到极端干旱天气,只能用车从山下9公里外的集镇里,一趟一趟往山上拉水,耗劳力、费用大,水变得像油一样贵。

为保障全村人畜饮水安全,从2017年到2018年,襄阳技师学院和谷城县检验检测中心扶贫工作队先后帮助村里争取水管、水泥等建材,为村民修建多个蓄水池。2018年,村里和工作队先后投入2万多元在一处山洼修建蓄水池,通过三级泵站把水抽到山上,保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用水。

但是,这只能暂时解决村里的饮水问题,没有稳定的水源供给是不行的。彻底解决饮水难,成了该村一直以来的“心病”。

去年冬天,村干部和当地熟悉地理环境的“土专家”一起翻山越岭,四处寻找稳定的水源,最终在15公里外的房县边界与邻村北屿沟交界处发现一处饮用水水源地。

“目前引水工程已立项,总造价41.6万元。引水管材已全部备齐,预计今年7月底可完工。届时,村委会周边严重缺水的56户农户吃水将不再是问题。”张明智兴高采烈地说。

做强产业促发展

“食用菌栽培需要严格把控好温度和湿度……现在用木屑、麦壳等配比装袋种香菇,比起以前用椴木种香菇,既节约成本,产量又高。”这个对食用菌栽培技术侃侃而谈的人叫张建国,是村里代料香菇种植大户,目前经营着超过两万袋的食用菌栽培基地,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农民从事食用菌栽培超过20人次,是当地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2014年以前的张建国同样贫困,在外打过零工,开过“蹦蹦”(营运三轮车),在一次到五山镇邓坪村载客途中,他发现正在兴起食用菌栽培,决定试一试。

肯学肯干的张建国第一年栽培食用菌就大获成功,3000袋香菇挣了近1万元,这让他看到了这个产业的前景。从2015年的3000袋,到2016年的5000袋,再到2018年的20000袋,张建国的食用菌栽培规模越做越大。

凭着勤劳细心,张建国的食用菌栽培成功率一直很高,从未出现过亏损情况。在张建国的带动下,该村贫困村民郭海峰从去年开始尝试食用菌栽培,但他的栽培成功率不到50%。

缺乏技术是造成食用菌栽培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郭海峰没有放弃,积极向他人请教学习,今年又发展了10000袋代料香菇,目前生长形势十分喜人。

截至目前,干溪沟村食用菌栽培总量已达到15万袋,产值超过60万元。

除了食用菌产业,茶产业是干溪沟村另一大产业。

该村有老茶园450亩,近年来又陆续开发出101亩新茶园,确保达到“贫困户户均茶园面积不低于两亩、人均不低于一亩”的标准。村委会整合其中300亩的村集体茶园,带动私人茶园,村里2家大型茶叶加工厂和若干个小作坊每年为紫金镇“观山云峰”地方茶品牌供应茶叶5万斤左右,创造效益80余万元。全村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如今,食用菌产业和茶产业成为该村两大支柱产业。靠着村集体茶园和村集体合股的食用菌栽培基地,2019年,干溪沟村集体收入预计达到8万元以上。

通讯员:朱建青 闻期阳 夏路

责任编辑:任丹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