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在深圳打拼了10年的工作生活,30岁的王芳回到老家湖北谷城县城关镇老君山村再度当起了“农民”。去年开业的“樱花谷15号农家乐”,半年便为他带来60多万元毛收入。
“一条村路穿心过,七沟二十多面坡;群众不服集体弱,砍树挖山卖石头;走路都能翻跟头,汽车在这不能走。”这段子是村里的过往,村支书黄明星念叨过无数次,“村民就靠在坡地上种点玉米、小麦糊口。外出打工有点积蓄的,或有点关系的,都搬出去了,留下老弱病残。”
“好山好水却成了荒茅沟,人走了,屋塌了。”王芳说,小时候他们村小组有100多常住人口,最后走得只剩下30来人。“出去后,我也以为自己不会回来了。”他说。
如今,再回到这山沟沟里,佳木葱茏依旧,王芳却换了身份,成了“新农民”。近年来湖北借山水禀赋,在适宜的地区推进农业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旅游向休闲农业延伸拓展。这为萧条的老君山村和在外漂泊的王芳带来了“转机”。
“曾经锁住老君山的‘八山半水分半田’成了产业的资本;门前屋后栽种樱桃树的传统习俗,造就了村子的特色;挨着县城,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黄明星说,从埋头种地,到抬头看路,老君山村找到了方向——用好“生态家底”,做好山水文章。
老君山村一方面鼓励村民继续种植樱桃树,另一方面为了更具观赏性,又陆续规模化引进适宜的樱花品种45个共3.5万余棵,让“一处美”逐步变成“处处美”。
“可光有‘开门见树,推窗见绿’的面子还不行,还得有里子。”黄明星介绍,村里近年来整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把乡村旅游与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在河道、路灯、公路、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房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村容村貌上下大力度改善。短短几年,7米宽旅游公路、200盏太阳能路灯、15公里高低压线路、8个自来水塔、5座旅游公厕、4个生活污水处理站、公共服务楼……
“刚刚过了最热闹的看樱花摘樱桃的季节。车太多,我都担心把路压坏了。”头段时间,老君山村二组52岁的村民丁长芝总是会在通往自家方向的一个路口,提醒过往司机不要轧坏了刚硬化好的路。
这百米长通往她家的水泥路,也是她的致富路。丁长芝没想到过去无人问津的山沟沟会成了景区,“丈夫有几道拿手好菜,便开了农家乐,规模不大,但一年下来手里也有五六万元。”
换个思路,荒茅沟,活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原来的‘一亩三分地’上找到了更多归属感,这让我下定决心回来。”在外打拼那些年,王芳每年也就过年回来一次。每次村干部都会上门劝他们留下来,后来又说要搞旅游,他们都没当回事,过完年又往外跑了。
“慢慢的,最近几年村里的夜晚亮了,路宽了车多了,垃圾少了,漫山樱花开了。”王芳觉得现在的农村很踏实,农家小院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农村与游客相互成全。去年开业农家乐后,他已经在筹划樱桃基地等“二期”项目。
和王芳一样,老君山村越来越多昔日跳出“农门”的,今朝返归农业,办农家乐、客栈、采摘园、花卉公司……
美丽生态孕育美丽产业,美丽产业创造美丽经济。在黄明星眼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变了萧条的老君山,农旅融合让村民跳出了田地“小圈子”,成为“生态农民”,享受乡村振兴红利。
“路子蹚开了,思路也开阔了。去年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我们下一步计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出樱桃酱、樱桃酒等特色农产品,让农村‘接二连三’,一边卖风景,一边卖产品。”黄明星说。
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体验型农业转型过程中,老君山村找对了路子。去年,湖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71.4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旅游正逐步成为湖北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为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劲动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