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酷暑难耐,记者驱车前往谷城县南河镇熊家湾村。
刚一上山,微风吹在脸上,瞬间驱走人的燥热。在进村的路途中,成群结队的牛羊在树林下乘凉,车辆驶过,它们会晃晃脖子上的铃铛向行人致意。
熊家湾村地处南河深山,全村总版图面积9.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只有1202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258人,贫困发生率为35.6%,为省级贫困村。
大山深处的熊家湾村。 通讯员 万俊波 摄
近年来,在市、县、镇各级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攻坚克难,在2017年顺利实现了整体脱贫出列。
脱贫之后,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熊家湾村开始了新的探索。
1
肉牛养殖助脱贫
大山里的人常把山分为“青山”和“黄山”。“青山”是由岩石构成,“黄山”是指土质山。熊家湾村人常把自己所在的山称为“肉山”,也就是“黄山”,意思是这里的山土质厚、土壤肥。靠着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养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随着传统种植、养殖的衰落,从地里刨食已经很难满足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需要。“现在靠种地的家庭大多入不敷出,不找到一个支柱产业,很难改变穷山沟里百姓的生活。”熊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宋时国说,“熊家湾有着良好的生态和气候条件,如何依托这些优势,将落后的种植、养殖产业转型为绿色支柱产业,是我们在脱贫后新的目标。”
过去,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山区,耕牛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工具,熊家湾村有着养殖肉牛的传统。
有着“七沟八岔十三坡”的熊家湾村就是一个天然牧场,于是,肉牛养殖就成了发展的重点。
7月28日,记者来到熊家湾村的锣钹山,锣钹山最高海拔950米,山以南是一大片坡地,该村肉牛养殖大户宋先华就在这里放养肉牛。
牛儿满山跑。 通讯员 阮班明 摄
从2016年的12头牛,发展到现在的34头,宋先华凭着过硬的养殖技术,成为村里的养牛能手。村里人经常找他请教,他也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
2017年,村民何炳富在宋先华手里买了一头小牛,想尝试发展肉牛养殖。面对买牛时畏畏缩缩的何炳富,宋先华拍着胸脯说:“你买我的牛保证有钱赚,只要你好好养,不赚钱的话你把牛给我送回来,我把钱退给你,还给你付养牛的工钱。”
宋先华的话让何炳富坚定了信心。两年后,何炳富养殖的肉牛发展到14头,年均增收3万多元。
家住锣钹山下的五保户宋念金,看着本家侄儿宋先华的肉牛养殖越来越红火,也想跟着他尝尝甜头。
去年正月十五,宋念金花6000元从宋先华手里买了两头牛,去年冬卖了9500元。纯天然放养的肉牛让全程没操一点心的宋念金净赚了3500元,他今年还想扩大养殖规模。“我马上要更新10头母牛,这个新品种的牛出栏只要2年,每头牛价格可以卖到1万元以上,相对于现在的品种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养殖时间,利润也高了不少。”面对未来,宋先华干劲十足。
如今,熊家湾村家家户户都养牛,肉牛养殖总量已经达到220多头,年创收入80多万元,养殖数量多的农户,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牛儿满山跑,铃铛声声响,已成为熊家湾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
油茶山上“凤凰”飞
在熊家湾村梧桐林边的油茶山上,一种新型产业——孔雀养殖更是吸引人眼球。
沿路走来,孔雀养殖基地的外围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林木茂盛,花草飘香,让人心醉。
巧的是,孔雀养殖基地的入口正好有一片百年长成的梧桐林。“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而今这个深山小村真的把“凤凰”引来了。
熊家湾村孔雀养殖第一人名叫邹吉森,今年61岁。谈起孔雀养殖,邹吉森滔滔不绝。
邹吉森以前是个木匠,儿子邹庆斌不忍看到父亲在外操劳,便想在家里给他谋个生计。
一次偶然的机会,邹庆斌在宜城看到一个村的孔雀养殖发展得非常不错,他认为很有前景。
说干就干,去年9月,邹庆斌拿出2万元,买了30只孔雀,在老家开始试养。去年12月,又陆续买了100多只。现在,基地已经养了160只孔雀。
“我是个外行,买了相关的光碟和书籍,一边学习孔雀养殖知识,一边摸索,刚开始养殖的时候很艰难。”邹吉森说道。
当谷城县人社局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邹吉森家的困难后,立即跟进帮扶。工作队队员陶晓东告诉记者,工作队不仅安排邹吉森到钟祥和宜城学习孔雀养殖技术,还为他申请了10万元的创业无息担保贷款。
有了技术和资金支持,邹吉森一家发展孔雀养殖的底气更足了。在彩钢瓦结构的分组养殖棚里,有最近两天刚产下的孔雀蛋。
“这是第一批蛋,产量比较低,预计明年会好很多。通过一两年的繁殖,养殖规模能达到3000只以上。”邹吉森说道。
熊家湾村妇联主席邱世香(右)在邹吉森孔雀基地了解养殖情况。 通讯员 阮班明 摄
成年孔雀可以租售给游乐园或者动物园,平均每只售价3000多元;孔雀蛋市场价30元一枚;孔雀的羽毛可以做成工艺品……广阔的市场前景让邹吉森一家很是期待。
“作为特种养殖的一类,孔雀养殖是我们村发展养殖业的一种尝试。如果成功,就可以向周边辐射,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走上养殖致富路。”熊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宋时国宋时国说。
深山飞出“金凤凰”,在熊家湾村正由梦想变成现实。
3
实实在在解难题
家住熊家湾村二组的村民邱生权这两天可高兴坏了,他碰着啥喜事了呢?
就在5天前,邱生权想跟在外工作的儿子联系,还必须骑车下山,到邻村“借信号”。
“以前没信号的时候,遇到事了真是急死人。”邱生权说。
最近,湖北省铁塔公司耗资100万元,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把两个基站架了起来。
据工作人员介绍,新建的基站保证了方圆10公里范围内的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熊家湾村终于不再有信号死角。
接通信号的第一时间,邱生权就急忙给儿子打电话报喜。“他也很高兴,说以后回来要给家里装上宽带,还要教我怎么用微信跟他视频通话呢!”邱生权笑得合不拢嘴。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熊家湾村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直到1992年建白水峪水电站时,修通了南河镇至白水峪公路,这才打通熊家湾村与外界的联系。
主路是通了,可住在七沟八岔里的村民依然面临出行难题。“从2010年开始,村里陆陆续续凑钱修路,有钱了就修一段,没钱就只能停下来。”宋时国说。
头几年,村里尽是断头路,村民出行还是高一脚低一脚的。“路是致富桥,我们来这就是为了帮助熊家湾村打通发展障碍,解决老百姓的心头难。”襄阳市第四中学驻熊家湾村第一书记文小群说道。
在市、县、镇各级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熊家湾村逐渐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投资来实现“户户通”计划。
到2018年5月,熊家湾村终于建好了最后3.5公里的村级路网,全村96户290多人彻底告别了困扰祖祖辈辈的“出行难”。“雨季饮浑水、旱季无水吃”,由于海拔高、水源缺乏等原因,山区村落一直存在饮水难问题。
2018年,村里设计并启动崔家坡农村引水工程,通过多点(泉)引水、集中储存净化,从根本上保障了饮水特困户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去冬今春,全村新铺设了一万多米的水管,解决了75户236人的饮水困难,但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易迁点,依旧存在水质差、水源分散、供水不足等问题。
寻找新的水源,升级改造旧水源,加强水质净化……县、镇、村正齐心协力解决该问题。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编审:魏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