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从小便是一个很有读书天赋的孩子,但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虽然钱锺书的国学和英文造诣极高,但他也有着致命的短板。
那么,他的短板究竟是什么呢?
驰骋书海
数学对于文科生来说,简直就是天生的克星。即使才气过人如钱锺书,也不由得一个头两个大。
一九二九年,已经从桃花坞中学顺利毕业的钱锺书报考了清华大学。
成绩一出来,钱基博发现锺书的名次排在第五十七位,这个成绩算不上好,也不能说坏,如果按照排名录取,显然是毫无问题的。
可问题就出在锺书的偏科上。
他的数学一向不好,几乎算得上“烂”。
而这次考试,锺书的国文和英语都考出了极高的水平,唯有数学,只有十五分。
这在清华大学众多考生当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情况。
因此,当年关于钱锺书能否进入清华大学的问题,成为清华大学上下皆议的热门话题。
最后,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钱锺书。
当锺书踏入清华大学的校园时,他望着校园内的景色,不由得百味杂陈。
时隔一个夏天,他还是能清晰而深刻地记起放榜那日,自己内心的失落。
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踏入了清华的大门。
不论是对于钱锺书,还是清华大学,因为严重偏科而破格录取都是百年不遇的事件。
这也使得钱锺书刚进学校,就成了一个万众瞩目的风云人物。
幸好钱锺书不负众望,当他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先后掌握了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甚至是艰涩的拉丁文。
这令其他人都十分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钱锺书根本就没有痛下苦功。
当其他同学勤勤恳恳地专注上课,认真记录下教授的讲义时,他却在看与科目无关的杂书。
他也很少认真听讲,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投注在手中的那些杂书上。
做的是学渣的事,考的却是学霸的分,往往这样的人,才真正叫人觉得天地不公啊。
然而不管别人怎样看待他,他都毫不在乎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每当下课铃声一响,钱锺书就匆匆走出教室,跑向图书馆。
在他的大学时光里,这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宿舍,除了上课和睡觉,他几乎将整个人都埋了进去。
在当时,清华大学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丰富的地方,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书籍,甚至是珍贵的孤本,都能在这里找到。
钱锺书数学虽然不好,总是令人误认为他只是擅长国学,其实钱锺书不仅仅是个语言天才,他的兴趣也十分广博,连艰深的哲学和心理学,亦是有所涉猎。
据说,在当时的清华大学,钱锺书是借阅书籍最多的学生。
锺书看书的速度也十分快,总是能用别人看一本的时间,就看完了数本。
可他并非囫囵吞枣,他看每本书,都会做上十分详细的注解,写下自己的思考,甚至一本书看下来,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他的笔记。
于是就有人发现,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大多数书籍上,都留下了他的笔墨。
由于书看得实在是多,有时候锺书自己也难免记混。
有一次,他拿了一本书,竟然发现上面有自己的笔记,仔细一看,笔记里带着许多激愤之语,想必那日心情不好,因此多有偏激评论。
为了不误导后人,他又拿起笔,在原来笔记之后补上一句:
书本无过,我有多失,并非有意冒渎。
写完之后,他便将书放回原位,打算第二天接着过来看,没想到次日翻开时,竟有人在后面接道:
不知何处憎书人,眼前涂抹丢煞人。不悔自己无颜色,却将丑语怪他人。
这人倒也有意思,前两句夹枪带棒,后两句连自己也讽刺上了。
锺书不由展颜,略思片刻,便提笔道: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清华钱子文?
从那人的笔法中看来,显然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锺书便也同样化用了《红楼梦》中的句子,回敬那人不知反省,只知道讽刺他人。
淡淡几句,幽默又精辟,也不伤和气,这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大抵上是得益于他的博学多识的。
良马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钱锺书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
罗家伦先生,就是钱锺书人生道路上第一位“贵人”。
论声望,罗家伦似乎并没有其他清华大学校长那样出众,然而论功绩,却是清华大学改革校风、有容乃大的一代宗师。
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而且还破格录取了钱锺书。
光是这两样,就足够这位老先生在清华大学校史上拥有一席之地了。
但他和锺书的缘分并不长,很快,他被调离清华大学。
除了校长罗家伦,另一位大诗人陈衍,也是锺书的良师益友。
这两人相识,始于路上巧遇。
那时,他们都还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只是那位老人,时常看到锺书行走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每一次见他,怀中都抱着五六本书。
于是终有一日忍不住拦住了他,翻了翻锺书手里的书,却露出遗憾神色。
锺书不由狐疑,他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老人,忽然想起,眼前这位就是著名的诗人陈衍,号称石遗老人。
他即刻毕恭毕敬地请教,为何老人看到他手里的书,会是那样的神色。
陈衍笑问,他早就听说清华大学来了个才子叫钱锺书,可为什么这个才子只喜欢外国文学,中国文学这样深厚,却不下苦功夫钻研呢?
这个问题几乎是问到了钱锺书的骨子里,于是他坚定而自信地说出了自己渴望融贯中西的想法。
钱锺书的自信与志气,深深打动了陈衍。此后,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陈衍先生是戊戌变法的后人,思想比遗老们要开明许多。
他与锺书所深爱的西洋小说译者林纾是好友,这位先生却是个怪人,才华横溢,一生翻译了众多外国小说,读者遍布大江南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深远。
可这位老先生却最厌恶旁人称赞自己的译作,如果有人告诉他,自己因为他的译作而爱上了西方文化,老先生定然是要勃然大怒的。
他以为,自己的译作是用古文翻译的,如若看过自己的译作,应该爱上的是中华文化。
幸好,作为林纾先生好友的陈衍,并无这样的怪癖,他虽然比钱锺书要大上四五十岁,却很是开通,算得上是旧文人当中脾性最好的人了。
在清华大学期间,锺书还结识了一位对他极其欣赏的教授。
那就是锺书的老师吴宓先生。这是一位十分宽容善良的老师,唯有在上课时要求严格。
可锺书很少听他的课,上课时基本上都是在看自己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吴宓却并不怪罪他,反而很有纵容他的意味。
钱锺书即将毕业时,吴宓非常希望锺书能够留下来,继续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毕业之后便留在清华大学,为学术界作出贡献。
为此,师徒两人甚至彻夜长谈,但最后,钱锺书还是婉拒了老师的邀请。
读研究生,然后留在清华大学执教,或许是许多人眼中的美妙人生。
但在锺书眼中,却并不是最期许的,因为他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走过,还有太多风景没有看透。
小试牛刀
清华大学为钱锺书提供了一个尽情汲取知识的园地,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创作活动。
钱锺书虽然是嗜书如命的,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气书生。
他也同样关心着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样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命运。
当时的学生,若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除了上街奔走呼号之外,最直接的便是出版刊物。
而正好,清华大学有自己的刊物,叫作《清华周刊》,在学生当中很有影响力。
《清华周刊》原来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自己创办的刊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华周刊》渐渐增加了传达时事的功能。
而那时的钱锺书,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平台。
他曾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小说琐征》的作品,至今都为人津津乐道。
▼【结语】
读到钱锺书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时光。在清华学习的时候,图书馆几乎成了钱锺书的第二个栖息地。
清华大学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来源,还是他一生幸福的开始,在这里,他邂逅了杨绛,也邂逅了一份海枯石烂的不朽感情。
来源:十点读书会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