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无效社交”后,简直活得太爽了

2019-08-15 09:32   云上谷城

西南联大

当钱锺书和杨绛走下轮渡,回到这片亲切却满目疮痍的国土上时,在异国生活了三年的他们震惊了──原来国内的情况已经如此危急!

战火燎原,哀鸿遍野,许多人没有死在战火下,却被饥饿、伤寒夺去了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大学带着学生开始往后方撤退,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是在这时候成立的。

这是一所由当时国内许多知名高校,在后方的昆明暂时合并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它短暂的校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熠熠闪耀的名字。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堪称伟大的存在,甚至很大幅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当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荟萃了许多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出众的人才,这些人才济济一堂,宛如群星,闪耀了华夏大地的西南角。

而钱锺书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教授,并未在璀璨的群星中被遮蔽光芒,反而绽放出了自己的独特华彩。

当时,冯友兰先生正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文学院院长,他和钱锺书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吴宓先生一起大力举荐钱锺书,让他一归国就成了西南联大的正式教授。

钱锺书在外文系开有三门课,分别是大一英文、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现代小说。在他上课的第一天,叶公超先生亲自来到教室,向学生们介绍钱锺书是自己的学生,言语之间,颇为自得,显然对钱锺书非常满意并引以为豪。

在学生们心中,钱锺书也绝对是一位极优秀的老师。他风趣,幽默,妙语如珠,知识渊博。每一堂课都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在妙趣横生中,将知识灌输进学生心里。

学生们记得,这位老师脑袋里仿佛是藏着一座图书馆的,里面的中文书、外文书,谁都没有他的藏书馆丰富,更难得的是他这座图书馆,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倾吐,当堂侃侃而谈。

他上课时不说中文,只讲英语,也从来不提问题,只围绕书中内容,引发思考,对于学生们,他态度十分友善,虽然不赞赏,也不批评,风格很是独特,既有中式的传道授业解惑,又带着点国外的翩翩绅士风度。

蓝田任教

钱锺书在西南联合大学只待了一年,接着就去了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这是一件蹊跷的事情。

至于原因,十分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但从之后陆续出版的《吴宓日记》中的两则,可以得知,西南联大外文系里有些小不和,外文系里的巨头如叶公超、陈福田不喜欢钱锺书,不发聘书,而钱锺书最后离开联大而去蓝田,他是被解聘了的,这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不过,至今何必再去斤斤计较谈这些事情呢?

不愉快的人际关系是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的一个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父亲钱基博更希望儿子能够在自己身边。

当时,钱基博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钱基博写信来,要求儿子也到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去执教。一边是自己热爱着的母校,一边却是老父和家人,这种选择有多么艰难,不论是选择理想还是选择家人,心里都有遗憾。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家人。

一九三九年夏,昆明的山水多,天气并不炎热,学校放了暑假,平日里人气旺盛的学校顿时沉默了许多。钱锺书收拾好行李,走出校门,回到了上海。

钱锺书的母亲、弟弟,都为他的归来而格外开心。

钱锺书深知,对于老迈的父母来说,孩子有多大的成就和出息,都是无法弥补无人承欢膝下的伤怀的。

一九三九年,旅途劳顿后抵达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钱锺书还来不及收拾行李,就即刻提笔给梅贻琦校长写了一封信。

其间言辞恳切,一字一句地解释了他离开联大、任教蓝田的苦衷。与此同时,他还给老师叶公超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的事情告诉上司,然而,暑假都快到尽头,叶公超也未回信。

家中老父不断施压,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教职工们不断上门诚邀,钱锺书只好仓促动身。

得知此事的梅贻琦连忙拍了两封电报给钱锺书,来挽留他。可钱锺书在临走之前,却并没有收到电报。反倒是他走后不久,家中的杨绛就收到了堂姐夫沈履的电报,以近乎责问的语气询问钱锺书为何不回梅校长的电报。

命运戏弄,阴差阳错之下,所有的追悔和挽留,都已付之一炬。

钱锺书离开联大赴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之事,已成定局。但令钱锺书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出现,才为自己日后写下《围城》创造了契机,积累了素材。

《围城》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折射的是当时高校知识分子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钱锺书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遭遇,显然被应用到了《围城》中。

一九四〇年,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吴宓斥责当时外文系主任陈福田“皆妄妇之道也”,为的就是陈福田不聘请钱锺书一事,虽然钱锺书心里未必认可这位老师的一些做法,但在吴宓心中,钱锺书依旧是值得自己骄傲一生的学生。

他舍不得自己的学生遭到众人的排挤,于是到处奔波,希望能够将钱锺书挽留下来,然而此时锺书已踏上了入湘的路途。

那年十月,钱锺书偕同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在上海聘请的数位教师,一同前往湘江。纵使旅途中疲惫不堪,钱锺书也从未停止过读书。旅途中,钱锺书随身带着一本极厚的书,再怎么厌倦,怎么低落,只要打开这本书籍,笑意又会出现在他的嘴角。

究竟是什么样的书,能够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竟然是一本字典!原来钱锺书生平有一爱好,那便是爱看字典。

谈艺录成

读书读到一定境界,便可在一饮一啄之间感悟到知识的奥妙。

清代的袁枚是个顶尖的食客,吃到极致,便写了《随园食单》;而钱锺书,在人生的修炼中,写下了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作《谈艺录》。《谈艺录》的创作是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时期开始的。在经历了三十四天的奔波劳顿后,钱锺书一行人终于抵达了蓝田国立师范学院。

有人说当时从上海到蓝田就算是走路,也只要两个月,可钱锺书他们坐船搭汽车,居然走了一个多月,显然在旅途中耽搁的时间,比起正式行走的时间,要多很多。

可见这次旅途实在是令人筋疲力尽。困顿之中,自然格外思念家乡。远在上海的杨绛,不断地收到锺书的家书。

幸好,他终于渡过迢迢的千山万水,抵达蓝田,同老父相见。

钱锺书到蓝田的时候,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才成立不过两年。钱基博到此任教,亦是因为有一位友人大力相邀。因为战时物质极度匮乏,资金有限,校长廖世承便将校址定在蓝田,只因这里的房子是现成的。

学校建立伊始,在此执教的大多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老师,钱锺书在这里难以寻到知音。知交少,课又不多,日子难免有些苦闷。时间一长,连锺书自己都觉得十分闲。

也正是因为很闲,他才有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虽然是刚建立的,藏书却也十分丰富,钱锺书仿佛是回到了在牛津大学的时候,书山书海,任他遨游。

《谈艺录》是钱锺书在湘西时期开始写的,第一卷亦是在湘西完成了一半。后来他因病返沪,也将这部书稿带回了上海。

写《谈艺录》的过程十分艰辛,战时物资实在短缺,他只能用附近镇上能买到的最粗糙的毛边纸来写,每天晚上下课回来,都要写上一章,然后在两三天后重新审视修改,如此周而复始,连夹缝中间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他的灵感太多,在写和修改的过程中不断生成,记在纸上,就显得十分凌乱,若不是他自己记性好,恐怕旁人来看《谈艺录》的草稿,都会觉得像是本天书,明明上面的字自己都认识,可是整章看下来,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虽然钱锺书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欠佳,可在文学领域里,他却是天生的专家。所有书稿,他都保存得完好无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实在是一个爱书之人。

来源:十点读书会

责任编辑:赵蕾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