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每天都要上演几出“喊冤大戏”。
这天,我整理屋子,翻出了以前的相册。女儿看到了,就要抢过去看。其实那是几年前的照片,当时还没有女儿。
女儿一页页翻看着照片,没看几页,就不满地叫起来:“妈妈!为什么这些照片上有哥哥,没有我呢?这不公平!”
我笑着给她解释:“宝贝,那个时候你还没出生呢。”可是她不管,就是不开心。
女儿又指着一张哥哥在海洋馆里照的照片,气乎乎地说:“哼!为什么你光带哥哥去海洋馆呢?”
我说:“前些天妈妈不是带着你和哥哥去海洋馆了吗?”
“可是,他照照片这次我没去他去了,他比我多去了一次。这不公平!不公平!”
我哭笑不得:“可是那个时候没有你,怎么带你去啊?”
“那你们就不能等着我出生了,再一起去吗?哼!”
我甘拜下风,真是绕不过一个5岁的小丫头。胡搅蛮缠,不讲道理,或者说她只讲自己的道理。
最后,女儿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那你必须再带我去一趟海洋馆,这次不带哥哥,这样才公平!”我答应了她才作罢,心里才平衡了。
在我们家,这种喊冤不公平的大戏,每天都会上演。两个孩子动不动就喊不公平,好像我是多么偏心的妈妈。
给他们一人一个椰蓉面包,明明是一样的,两人还得相互看看对方的面包,用眼神对比一下,妹妹怀疑地嘀咕:“好像哥哥的面包比我的大。不公平啊!”
给他们每人倒杯果汁,我尽量分得等份。可免不了手一抖,哪杯就倒多了点。哥哥就说:“我的比妹妹那杯少一点。”
没办法,我干脆端起妹妹杯里的果汁喝一口:“这下公平了吧?”哥哥觉得公平了,妹妹又说:“妈妈,你喝得太大口了,现在我的少了。不公平!”
我带儿子去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活动,妹妹喊不公平,因为她去不成;我给女儿买了洋娃娃,儿子喊不公平,没给他买——哪怕他是男生,并不喜欢洋娃娃。我理解,其实他想要的不是洋娃娃,而是爸妈的同等对待。
当我明白了孩子想要的原来是这样的公平,我就学会了巧妙地给孩子公平。
当然,虽然说在心里,父母对孩子都是一碗水端平,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确实难做到绝对的公平。不过,至少可以做到大场面上,让两个孩子看起来是公平的。
比如这次儿子过生日。放在以往,是谁过生日,给谁买礼物,不过生日的孩子没有份。自然没过生日的孩子,看到过生日的孩子收礼物,心里不痛快,不平衡。
这次,我送了儿子一份他一直想要的大礼:平衡车。而给他买礼物的当天,我又给女儿挑了一份小礼物,是她喜欢的小鸡玩具。
儿子生日当天,我郑重地给小寿星送上礼物:“儿子,生日快乐!这是给你的礼物。”儿子眉开眼笑。
我看到女儿眼里的失落,不等她喊不公平,就变戏法似地变出她的礼物:“还有你的小礼物哟。你这是沾哥哥的光,也有惊喜哟。”
女儿特别惊喜。感谢我的同时,还不忘对哥哥说声谢谢。两个人亲密地有说有笑,给对方看彼此的礼物。
真是皆大欢喜!
原来,想给孩子公平就这么简单,场面上、公开情况下,尽量两个都要照顾到,不要只送一个孩子礼物,不要只为一个孩子做事。
如果另一个孩子也在场,也要对他有所表示,不让他感到一种被忽视感,孩子也就不会觉得受了不公平待遇。
否则,不但孩子对父母不满,也会对手足不满,认为是对方霸占了爸爸妈妈的爱。
说到底,孩子会在乎父母给的待遇是否公平,无非是争宠的外在表现。
争的是宠,也是爱。
给了孩子看似一样的爱,孩子自然也就不会计较那鸡毛蒜皮的不公平了。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