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看谁都不顺眼,是你修行不够

2019-11-05 10:40   云上谷城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想发发脾气,耍耍威风。

结果呢?闹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一肚子气。

到头来还要问一句:我明明是为了他好,为什么他不领情?

这样的人,通常看不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爱挑毛病。明明是蓝天白云,他却要说漫天尘土。明明是个美人,他却要说人家庸脂俗粉。

其实,这是一种心病。

他看到的这个世界的不堪,其实是他内心世界的丑陋。

01

你看到的世界,就是内心的折射。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

可以理解为: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句话不那么绝对,但是仔细一想不无道理。一年有四季,这是人类的认知。可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有三季,这是蚱蜢的认知。

同样的,我们的世界也会被认知所局限。比如,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美意;一个恶人,他眼中的世界就荒芜阴冷。

有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某天,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

日移月动,竹影摇晃。一片寂静时,佛印突然开口,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欣喜,又起了捉弄他的念头。于是看着佛印的倒影,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笑。

苏东坡回去之后,心中暗暗得意,觉得这一会总算让佛印和尚吃了个闷亏。

于是向苏小妹报喜。没想到,苏小妹听了,也捂嘴一笑:“哥,这回啊,你又输了。”

苏东坡一听,不解。

苏小妹继续说:“心中有佛,看你才像佛。而你呢?你是用什么心去看佛印的呢?”

苏轼哈哈大笑。的确,是自己输了。心里有佛,看谁都似佛。相比起来,自己的内心不就是肮脏龌龊的吗?

所以,每当我听到不好的言辞,或者令我感到不忿的评价时,我都会想想这个故事。一念之间,瞬间清透。

那些处处贬低别人的人,只能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的人,是否是内心不够强大,修养不够的表现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我们会更厌恶那些,跟自己有类似缺点的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外界看到了类似自己的缺点,那么他会愈发生气,愈发排斥。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总说别人愚蠢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智力不够自信。

那些总说人“物质”的人,其实自己往往才是真正的拜金主义者。

因为批判别人,会给自己一种错觉:我不是这样的人。

事实恰恰相反,这反而是暴露了自己的内心。

02

换位思考,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

一头猪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天,有人要把猪抓走,只听见猪大声嚎叫,叫到十里八村都听得见。奶牛很不耐烦,于是说:“别叫啦!我们也经常被抓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

猪听了回应道:“能一样吗?捉你去,是为了你们的乳汁和毛,而我呢?把我捉去了,是要我的命呀!”

这让我想起历史上那个有名的笑话:

饥荒年,百姓无粮,只能去挖草根。消息传到了宫中,晋惠帝坐在高堂,听完了大臣的启奏。大为不解:“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没米吃,为什么不吃肉?)

立场不同,选择不同,思考的角度自然也不同。

列夫托尔斯泰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里的苦与乐?

你是顾客,认为商家暴利;

你是商人,觉得顾客挑剔;

你开车时,希望行人遵守交通;

你是行人时,自然希望车主礼让。

南怀瑾说:“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

事实证明,所有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可若是一向如此,就很难建立客观的认知,总是片面地去理解这个世界,自然是一种便利,但是时间一久,容易会遮蔽人的眼睛。

所以,成熟的人必然要学会走出自己的局限,从另一种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别人的难处,才能和这个世界和睦相处。

03

成熟的人,从不随意评判他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站着说话不腰疼”。

相信你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仅仅凭借粗浅的认知,就可以给人贴标签。最爱的事情,就是指指点点,彰显自己的智慧。

而真正的智慧,绝对不是这种喜欢妄言的人。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阵日子特别苦。他和弟子们吃不上粮食,饿了整整七天。终于有一次,颜回从外面带来了一些米。

煮饭过程中,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了一把米饭,塞进嘴里。他心中一凉,悄悄离开。

吃饭的时候,孔子说:“就在刚才,我梦到了祖先。我看,这锅米饭还没有人动过,那么就用来祭祀祖先吧。”

颜回立马起身说:“老师,这米不能祭祀祖先。我刚刚吃过一口。”

孔子问起缘由。颜回说:“有块灰尘从房顶掉下来,掉进锅中,我怕坏了这锅米。于是抓出来吃了。”

孔子一听,这才松了一口气。

对其他弟子说:“平日,我最信任的学生就是颜回。但是,今天看到他抓饭吃,还是会产生怀疑的心态。可见,人心最难稳定的。不过,我们要记住:判断一件事情,若是被疑心左右,那就是愚昧。判断人,判断事,千万要有足够的依据!”

可见,眼见不一定为实,你看到的“真相”,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判断失误是人之常情,连孔圣人都不可避免。

孔老先生做的最正确的,是他在无法确认之前,及时闭上了自己的嘴,等待水落石出之后才说。

试想一下,要是孔子当下立马揭发颜回,颜回该有多委屈,多伤心呢?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说过一句话: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的前提下,不要先入为主,不要随意给别人定性,不要因为偏见,影响客观的判断。

这是检察官的思路,也同样适用于我们。

延参法师说: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的确,人生这场修行无非就是和自己作斗争,当你拥有一颗澄明的心,看什么都美,看什么都顺眼。

所以,修炼好这颗心,人间处处有爱。

来源:洞见

责任编辑:赵蕾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