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主体 壮两翼 优三带

2020-12-08 10:30   云上谷城

襄阳汉江两岸风光。 全媒体记者 杨东 摄

风起樯动大潮涌,登高望远起宏图。

区域发展布局的科学优化与完善,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更新,新发展格局正在构建,新战略机遇已经到来。

历史反复证明,机遇,抓住了才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特别是现在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已经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化趋势。能不能顺利转型,适应疫情带来的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重塑,以及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在这一轮竞争中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已经成为各个城市提升发展层级和功能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襄阳错失了这次产业转型调整机遇、错过了这几年发展黄金机遇期,就可能错过一个时代。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谋划长远,在充分考虑时代方位、区域协调、产业协同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一体两翼三带”的区域发展布局,为襄阳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一)

强主体,持续优化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空间体系、功能形态

区域发展布局不只是地理空间上的摆布,而是着眼功能作用协同、特色亮点呈现的全局谋划,既是解决襄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区域极化、城市分化趋势加剧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对城市价值选择和运营逻辑的进一步明确。“一体两翼三带”的“一体”如何做强?具体来讲,就是要持续优化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空间体系、功能形态。

城市功能不足一直是襄阳打造中心城市的短板。对此,在谋划“十四五”发展时,市委紧紧围绕如何让襄阳综合实力提起来、城市功能强起来做文章,提出要积极顺应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新形势,筑牢现代产业强市支撑;强调要聚焦实体经济振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突破崛起,促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业态优化,加快打造区域市场枢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势能、充沛动能。

强主体,关键在于提升城市承载功能,打造富有引力的幸福家园。着眼未来优化设施布局,加快形成功能互补、多元组团、产城融合、开放联动的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四向融通、立体链接”要求,探索全新的城市空间管控机制策略,科学布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精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服务设施升级工程,补齐小型停车场、袖珍休闲乐园、街头运动公园、小区物业配套等便民利民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城市轴线环线和微循环系统建设,打造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功能区块,改变城市人口大规模“潮汐式”运动的沉疴痼疾。

强主体,关键在于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激活千年古城的深厚底蕴。把握“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使文化功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点睛之笔。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系统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提质工程,巩固襄阳古城保护利用成果,加强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传承,构建城市文化符号展示系统,推动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体血脉,打造古韵新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强主体,关键在于涵养城市生态功能,彰显丽质天成的独特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美丽襄阳建设纵深拓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严守生态红线,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积极推进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域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严格落实“十年禁渔”等重大决策。优化城市水系布局,加强邻水景观带建设,实施山体、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深化立体绿化、节点增绿行动,系统构建城市绿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全社会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转变。

(二)

壮两翼,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联结点

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是有限的,分散的资源难以办成大事。只有集中资源,才能聚合能量办大事、创大业。襄阳的发展需要集中资源,必须努力推动“两翼”发展壮大,辐射周边、带动全局。

枣阳、河谷“两翼”犹如襄阳经济发展的一双翅膀。

围绕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枣阳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县域经济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喜人态势——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纷纷成长为百亿级产业。

围绕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枣阳持续发力,推动城市深刻转型。近年来,枣阳创新思维,改革引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强市;坚持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发展动能转换;借良好的生态、政策和营商环境,努力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把握新机遇,把城市建设得更精致、更便民、更洋气。

围绕建设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枣阳大力实施文化行政区、产业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大力实施市政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完善、生态修复治理、城市亮化美化工程,一条条大道宽广,一片片碧草茵茵,一处处景观迷人,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举足亲水,城市的发展进步让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2018年,枣阳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全省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等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无不闪耀着枣阳高质量发展的光芒。“两翼”齐飞,缺一不可。

市委提出推进河谷组团发展,是遵循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老河口、谷城两地山水相连、习俗相近,两地文化融合渗透,风土人情一脉相承。从历史渊源看,两地曾多次同属一个行政区域,同是秦巴走廊重镇,同受汉水文化滋养,河谷组团发展是遵循地缘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选择;从现实条件看,河谷组团发展是破除行政区划阻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弊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从未来发展看,河谷组团发展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谷组团发展是实现城市形态蝶变、提升城市能级的务实之举,有利于构建襄阳中心城市的支撑体系。河谷组团不是一个单体的副中心,而是一个组合的副中心,在发展上应该形成更大的乘数效应和倍增效应。

近年来,河谷两地共建共享、相向发展、做大做强。加快河谷大桥、骨干路网及配套设施、铁路、航运通道和物流航空等基础设施融合,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做大产业底盘,着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功能融合,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依托资源积极培育区域性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团队融合,破除狭隘的地域观、主次观,营造两地干部群众共同认可的发展观,凝聚组团发展的合力。

(三)

优三带,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一体两翼”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骨架,但光有骨架不行,有血有肉才能身强体壮、生龙活虎。优三带,就是要坚持点面支撑、多点发力,支持全市各地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点面支撑、多点发力,在于着力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近年来,沿江县(市、区)经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在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迈出重要步伐,重点乡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汉江特色城镇带将成为襄阳“一极两中心”的重要支撑,沿江绿色城镇、智慧城镇、人文城镇建设必将进一步巩固,形成生态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富裕、汉水文化彰显、荆楚特色明显、创新活力十足的沿江城镇带。

点面支撑、多点发力,在于着力打造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汉十高铁开通后,襄阳工业借“速”腾飞,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产业将与周边联系得更紧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襄阳以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丰富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品系;在电子信息产业中,以消费电子为重点,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努力形成完备的消费电子产业链条;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壮大智能装备产业规模,不断完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点面支撑、多点发力,在于着力打造沿麻竹生态旅游带。麻竹高速的开通,使保康的景点人气越来越旺,催生了该县的旅游热潮。与此同时,南漳县也加快对旅游线路的全域统筹,谋划、推进麻竹高速与辖区各旅游景区的有效连接,构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交通体系;开发更多的特色旅游商品,深入实施“旅游+”行动,为老百姓提供“不离乡、不离土”的就业创业机会,变美丽风景为美丽经济。

在积极增强中心城区主体功能的同时,市委还着眼促进全域统筹协调,引导各地竞相发展、争先进位,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根据各县(市、区)、开发区的不同角色定位,为各地赋予了不同的“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使命和方向路径。这种定位,体现分工合作、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将有效促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有力推动全域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

围绕构建“一体两翼三带”的区域发展布局,全市各地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激活新的发展动力。“十四五”时期的襄阳,一定能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向阔步前行。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 编审:翟竞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