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生处山村富——紫金镇观音堂村一角。李念 摄
茶乡紫金——群众靠茶叶产业脱贫致富。 谷宣 摄
产业扶贫是根本
谷城县紫金镇铜锣观村产绿茶,色泽清、口味绵、回香甘。茶叶品质上乘,却因重重大山阻隔、缺少精深加工,藏在深山无人识。
村民一直种茶,却赚不到钱。10多年前,谷城县紫金镇铜锣观村100多户农户外迁了几十户,只剩76户266人。
当脱贫攻坚的春风拂过,产业扶贫走进深山,片片绿茶成了农民们致富的“金叶子”。
县委、县政府牵线搭桥,湖北汉家刘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家刘氏茶业)董事长刘家国来到铜锣观,开始了扶贫帮困工作。一番走访和调查,他的目光锁定在了一座座茶山上。
汉家刘氏茶业在铜锣观租赁300亩茶园进行有机茶示范种植,并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网罗全体贫困户共同发展茶产业。“百企帮百村”行动启动后,汉家刘氏茶业成了铜锣观村的定点帮扶企业。
几年来,汉家刘氏茶业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帮助铜锣观村改造和新建茶叶加工厂两个,新增制茶设备50多台(套),改造老茶园1000多亩,修建水泥路8公里、土路20公里。2019年,铜锣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10万元,100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汉家刘氏茶业以“雨露茶园扶贫”为抓手,以8个产茶村为基地,辐射周边9个乡镇、67个茶叶专业合作社、8144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茶园返包、收购鲜叶、茶园劳作等方式,以茶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每年有两百人在茶园务工,仅薪金一项,多的一年能拿三四万元,少的也能拿六七千元。
因在精准扶贫上的突出贡献,汉家刘氏茶业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2015年以来,谷城县按照扶贫成效“看三代、管长远”的要求,把解决贫困户眼前生计问题和建设长期收益项目结合起来,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全县的省定贫困村、一般贫困村,村村都有特色脱贫产业。
在谷城县五山镇九里岗村,村党支部书记董章有算了一笔扶贫账:如果把扶贫资金一分了之,户均分不到1万元,脱不了贫。但如果整合扶持资金建光伏发电站,那全村人就有了一个稳定的“金饭碗”。
为此,九里岗村整合资金48万元,建起了光伏发电站。该发电站年均发电量为9.3万度,卖给国家电网后村集体年收入可达7.3万元。
太阳光也能赚钱,村民发展产业的热情高涨。目前,全县已在11个乡镇48个村建成52光伏电站,建设规模5.688兆瓦,每年收入都在300万元以上,已成为贫困户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
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享红利,全县每年退耕还林补偿农户900余万元,发放生态护林员工资250余万元,惠及149个村1361户4376名贫困人口。
通过工业企业带动,实现贫困人口“离田不离乡,就近进工厂”,全县200多家企业共吸纳贫困群众5000多人在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通过生态农业带动,大力发展茶叶、油茶产业,实现“下山不离山,出门就挣钱”,带动贫困户3.1万人生态致富鼓腰包。
今日谷城,绿色生态产业基础厚实,工业强县带动力强,电商产业拉动作用大,乡村旅游十分火爆,有力保障了近2万户5万人脱贫致富。薛勇,25岁,谷城县盛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早产导致脑瘫,语言和行动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天生的残缺并没有阻止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他自立自强,好学肯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自家屋后的林地开辟了一条土鸡养殖的脱贫路,成为全县脱贫致富典型。
是什么力量激励着薛勇?他说:“我是个残疾人,如果没有事业的话,会变成家庭的包袱、社会的包袱。所以,我不仅要做事,还要做成功。我要向大家证明,只要努力就能摆脱贫困。一个残疾人能做到的,所有人都应该能做到。”
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薛勇掌握了土鸡病害预防治疗技术,建立微信群,无偿传授防治技术,帮助他人养鸡致富。他主动加入谷城县义工协会,通过帮助买鸡苗、免费做防疫、帮忙售卖等方式,带动了盛、开发区及老河口等地群众共同致富。
精准扶贫绝不是“养懒汉”,办“免费食堂”。它是一根帮助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杠杆,而撬动杠杆的是贫困群众的精神力量。
有贫困户怕出力、思想僵化,该县就想尽办法不断提升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和发展动力。
在全县开展“扶贫脱贫三十佳”评选活动,把发展好的农户和精准扶贫对象集中起来,由发展好的农户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市场经营的技巧、家庭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最怕就是人比人,“后进户”认识到了“等、靠、要”将会永远受穷。
近年来,全县共组织贫困群众3200人次到发展好的农户参观学习,通过看同等条件、比发展现状,看家庭面貌、比幸福生活,让大家深受启发。
这期间,贫困户们有的自愿向村写保证书,有的主动找村干部谈论发展项目,有的找村干部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有的主动申请易地搬迁。
有了“先飞”的意识,还得有“能飞”的“翅膀”。
围绕让每个贫困户掌握一条致富门路、每个适龄劳动力掌握一项增收技术的目标,该县集中开展电子商务、畜禽养殖、果树修剪、食用菌栽培等十多类专业技能培训讲座。
一堂堂“技术课”送到了屋门口、稻场上,用得上、能管用的实用技术送到了贫困群众的手上。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授课教师、技术人员相继走进田间地头、农产品加工店厂,手把手教授贫困群众生产、养殖技术。
从“输血”到“造血”,该县坚持扶贫先扶智、强县先强人,出台“两免一补”、雨露计划等帮扶政策,全力帮扶贫困家庭孩子成长成才。
通过开展扶智“造新血”,全县教育补助达16720人次。同时,该县加大健康扶贫投入,政府全额补助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加大“三留守”人员的关爱力度,为4090名农村“三留守”人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打破了“穷”和“愚”的恶性循环,“弱鸟”就能展翅高飞。近年来,谷城县涌现出一批土生土长的“脱贫明星”,为广大贫困户自主脱贫树立了榜样。
走进谷城县五山镇小星店村贫困户刘春秀的家,处处都能看到她用不屈和勤劳与贫穷抗争的痕迹。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鱼、养虾……凡是能增收的她都干。她不识字、没上过学,却用日复一日的勤劳写就“肯干就有幸福生活”的朴素真理,改变了三代人的命运,带领全家人和众乡亲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在谷城屋脊——赵湾乡,海拔1580米的桃庄村,贫困户易远成种天麻、发展养殖,只用两年时间就摆脱了贫困、致富发了家,成为高山探路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电商产业助力脱贫
谷城县城关镇柜门关村地处山区,一直有种板栗的传统,年产量40多万斤,每年有六成板栗依托电商销售走向了全国各地。
多年来,该县将发展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搭乘“网络快车”,质朴的农户以特有的山珍品叩开城市大门;静谧的乡村,用醇厚香茶搅活农贸市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山货,通过电商带出大山,也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订购柜门关板栗的企业中,湖北永保大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个老客户。这家由谷城县本地农民李永保创建的电商公司,主要在全县各地收购木耳、香菇等优质农产品,年交易额可达到6000万元,有力解决了贫困山区农产品销路难的问题。
像这样在互联网上刨金的公司,在谷城县有很多。
全国十佳优秀电商园区之一、谷城县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入口处,一块“入驻企业”标牌上,密密麻麻排着上百家企业的铭牌。这些企业中,既有人们熟知的京东特色馆、顺风速运、淘实惠、饿了么等,也有汉家刘氏、玉皇剑等当地龙头企业,更多的则是新兴的互联网公司。
产业园办公楼大厅,摆放着薤山特产胭脂稻米、汉家刘氏茶、石碾小米、金丝皇菊等产品,琳琅满目。
电商企业积极对接农户,寻求优质有机农副产品和建立自己的产品基地,通过“电商+基地”“电商+农户”“电商+金融服务”“电商+合作社”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
华夏创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淘实惠”在乡村建立电商网络,并在88个山区贫困村建立电商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3250户。
纤裳服饰有限公司在三个乡镇建立了4个生产基地,800多名农村无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通过电商扶贫,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该县投资上亿元建设了5大电商产业园,2019年全县电商线上交易额15.3亿元,其中农产品线上交易额4.3亿元。过去难卖、贱卖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国内外,大大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发展电商,培养电商人才是关键。
为了让对网络一窍不通的群众也能“上网淘金”,谷城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在电商产业园集中培训;每周不低于两次地安排工作人员深入到综合服务站点,进行一对一培训;随时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通过网络教学,开展远程互动基本操作培训。
培训一个人,服务一个村。
在多年的努力下,不少以前连手机都不会用的贫困群众,学会了在网上卖货。近两年,该县通过发展电商带动安置老、弱、病、残人员就业创业300多人,吸引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2000多人。“电商扶贫模式的开启,带来的变化明显。”谷城县委书记伍义兵说,过去是“扶”贫,现在是“服”贫。过去是党委政府唱主角,怎样帮扶,往往政府说了算。通过发展电商,贫困群众走到前台,种什么、养什么、销到哪里,更多的是群众自己拿主意,更好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智慧。
如今,电商产业如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谷城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为脱贫攻坚事业夯实底气,更为谷城县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搭起了“天梯”。
创新举措筑牢脱贫根基
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
面对这道考题,谷城县委、县政府用务实行动做好答卷: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响鼓重锤;越是临近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之际,越要不放松,用百倍努力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2020年以来,谷城县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千方百计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打通涉贫农产品销售渠道。3月底,全县168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复工;4月底,全县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涉贫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
一批扶助措施出台,让贫困群众就业、返岗不再难——
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保洁环卫、防疫消毒、巡查值守等临时性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1589人。
开通“谷城号”专车,实行“点对点、一站式”服务,让务工人员“出了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厂门”,7959名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
出台奖补激励政策,让扶贫车间“转”起来。鼓励和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一批激励政策实施,为企业、项目走出低谷加速——
为33家企业落实奖补资金54万元,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539人。
出台小额信贷奖补措施,为78户到期的扶贫小额信贷办理展期额度达577万元,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花卉、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291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减少审批流程,全县256个扶贫项目全部开工。为2470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67万元。
用好财政资金和金融扶贫政策,以大项目复工带动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项目复工,促进生猪生产恢复,推动扶贫产业发展。目前,各类市场主体已复工8597家,带动18000人就地就业。
一批惠民之举迅速作用于生产生活,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稳固——
打造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行农超对接,集中快速配送,疏通流通渠道。盛镇江家梁村贫困户2500枚土鸡蛋、1000只土鸡滞销,通过“绿色通道”直达超市,实现产品当天上货,当天销空。
依托电商优势,以村(社区)为单位开展收购,帮助消化积压滞留的涉贫农产品。开发“智慧谷城爱购商城”“顾乡优选荣誉购”等微信APP,通过电商把涉贫农产品销往千家万户。
启动消费扶贫,全县219支驻村工作队在2月15日前全部进村入户,帮助销售涉贫农产品226.4吨,占比100%。
一批新的应对之策迅速落实,确保不返贫、不因灾致贫——
对3万多名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脱贫户,该县为他们量身打造了“防贫保”,为每人每年代缴50元保费,可在遭遇大笔医疗费用时,申请高比例赔付。
该县出资178.5万元为全县49494名贫困人口购买扶贫保险,对贫困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疾病等造成饲养“猪、羊、牛、鸡”四类家畜死亡的,进行赔偿。
更多的努力,还在不断进行中——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相关部门向谷城籍在外就读的建档立卡学生就读地教育部门发了告知函,请求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异地户籍在谷城就读的建档立卡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学生资助政策。
构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报销机制,全县49494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县域内、政策范围内贫困户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每年全部控制在5000元以内。
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因户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后扶措施落实率100%。
从2018年起,该县对非贫困户危房改造每户补助8000元,减轻非贫困户危改自筹资金压力,贫困户危房改造应改尽改,全县农村居民安全住房有保障比例达100%。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饮水安全大排查,建立安全饮水应急预案,全县60万群众饮水安全全部得到解决。
一条条措施,就是一道道钢铁铸就的长城,守护着得来不易的脱贫成果。
肩扛重任,压实责任,确保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打造一支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推进乡村振兴,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的,将脱贫群体“扶上马、再送一程”,让他们永久致富不返贫、小康路上不掉队。
……
青山作证,绿水代言。谷城,满目绿色的崇山峻岭,洒下的是千万人奋战贫困的情怀,印刻的是山里人永久的幸福!
来源:襄阳日报 / 编辑:杨守荣
责任编辑:翟竞 /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