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草根诗人端午赛诗缅怀先人。图为天问诗社的学生们朗诵诗歌《屈原赋》。来源:中新社 张畅 摄)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对颐养性情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自1999年开始,每年的3月2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诗歌日”,旨在推广诗歌这一优美文化形式的创作、阅读和出版。不过,此前诗歌一度被认为属于“小众文化”,是小圈子流行的文体,但实际上,喜欢读诗、写诗的人大有人在。对他们来说,读到一首好诗像遇到知己,写诗更是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写诗是一件日常而且高级的事情
1996年,诗人沈浩波开始写诗,当时只是喜欢分行写作的方式,后来在大学里担任文学社社长,自此将写诗当做一件认真和专业的事情来做。
在沈浩波看来,写诗是一件日常而且高级的事情, “我每天都在写作、随时都以诗歌来面对、审视内心,保持心灵最纤细敏锐的感受,这对我如何当好一个人也十分重要”。
后来,沈浩波进入图书出版行业,并开办了一家公司,几年后,又专门成立了诗歌工作室。他说:“诗歌是我内心最热爱的东西,如果不做诗歌出版,就觉得亏欠诗歌。”
(沈浩波近期策划出版的诗集)
“写诗其实是件很‘酷’的事情,它仅属于自己的心灵,不会被金钱绑架。”沈浩波认为,诗歌要写得通俗易懂一些,太过于晦涩的,大部分都是欺负读者不懂诗,“我们有一些很优秀的诗人,中国当代诗歌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诗歌有魔力,乐在其中
对文学编辑金马洛来说,诗歌则是最适合个人表达的文学方式,“1997年在大学读中文系,阅读量猛增,表达欲增强,1998年秋写出第一首诗,主题是母爱”。
“诗歌写作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金马洛说,就自身而言,缺了诗歌阅读,就像吃饭缺油盐。喜爱诗歌的人、踏入写诗途径的人,各种各样。写了很多年的诗,金马洛认为,诗歌就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人试图建立与自然、时空、万物对话的一种方式,既是审美手段也是审美目的。
“诗歌有魔力,很诱人,但也不玄乎。”金马洛说,喜欢诗歌自然而然的,“就像有人喜欢篮球,有人喜欢街舞,就是喜欢,乐在其中”。
读诗的感觉像遇到知己
90后林亦霖第一次写诗,则是在上初中的时候。他说,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林荫》,由于时间不够,他写了一首诗,结果拿到了唯一一个满分,“慢慢地写诗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
(林亦霖的诗歌作品)
“我说不出为什么喜欢诗歌,就是觉得诗很美,就那么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够表述自己最真的情感。”林亦霖说,这个特点是其他文体无法比拟的。
平时的生活中,林亦霖喜欢读诗,“读诗歌的感觉就像遇到知己,去年出版的一些好的诗集,我都买了”。
“写诗歌,爱诗歌。你写出来的别人能懂,通过诗歌,那种惊鸿一瞥之下的灵魂契合,是最幸福的事情。”林亦霖如是说道。
诗歌其实并不小众
今天还有多少人喜欢诗歌吗?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写诗?也许会有不少人觉得诗歌小众,但在《诗刊》副主编李少君看来,写诗的人非常多,“我们有一个中国诗歌网,每天投稿的就有两千多人”。
(四川遂宁举行万人诗歌朗诵会追思先贤。钟欣 摄)
“诗歌其实并不小众。”李少君说,之所以大家会觉得读诗的人少,可能是因为诗歌一般篇幅短小,浏览过就过去了,不会像小说那样,需要长时间阅读,“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诗歌是很基本的存在”。
当然,李少君并不否认,当代诗歌创作有的还差强人意,读者可能会少一些,“古典诗歌有格律标准,创作门槛相对较高;当代诗歌没有这样明显严格的要求,所以有的作品读者一看觉得不像诗歌,自己也能写;读得多了,可能会不以为然”。
李少君觉得,要写好诗歌,还是要多读高质量选本,提高自身鉴赏力,读一读好诗人的诗集,不断练笔,“诗歌是人生的产物,对情感最精粹的提炼。就好像一颗钻石,不能轻易得到,除了写诗,还要有事情做,这样写出的诗才能不空洞”。
“写诗的热情,其实就是对生活的热情,值得鼓励。”李少君如是说道。(金马洛、林亦霖为化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