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了保护大家的资产操碎了心,可惜每次都被骂的狗血淋头。
昨天,央行又出大招,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主要针对现在大家常用的二维码支付。
01
我们先来看看这项规定的主要内容:
▌1. 条码支付新规明确支付机构提供条码支付服务,必须持牌经营。
明确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
▌2. 还是继续说这个新规吧。最受关注的部分,就是按风险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具体来看:
▌大家很关注限额这个事,买个煎饼都扫码的年代,500块的最低限额够用吗?
其实限额只是针对静态条码,这也是目前被认为是风险最大的支付领域之一。
静态扫码就是很多小卖部用打印纸打出来或者做个小牌长期有效的那种。
▌在支付领域,现在主要采用的方式分成“主扫”和“被扫”。
“主扫”就是你拿手机扫商家的条码完成支付,“被扫”就是商家扫你的二维码完成收款。主要的风险来自于“主扫”。各种骗局大家都听说过吧:
比如把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调包,将99元押金转入骗子账户,无法追回。
利用收款码伪造交通罚单
有的骗子制作假的违章停车罚单,并附有二维码“扫码可缴费”。扫描二维码后显示“违章处理,转账200元,点击确认”。核实发现是假罚单。交水费、电费之类的也是骗子们最喜欢的场景。
嵌入木马,扫码被盗刷或窃取信息
技术流的骗子把木马病毒程序嵌入到其生成的条码当中,一旦误扫了此类条码,手机就可能中毒或被他人控制,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近期“清理僵尸粉”骗局也属于这种类型。
骗你把付款码发给他,然后盗刷
还有很多骗子用优惠之类的手段诱骗用户把付款码发给他们,然后盗刷。
各种方式不胜枚举,小编发现在每一个新技术新场景出现之后,第一批涌入的除了创业者就是骗子,后者的比例更高,所以央行为了这事也是操碎了心,从二维码支付一开始出现,他们就一直想要限额,结果总是招致各种批评,比如部门保护,不够市场化等等,这个新规出来也是一样会被喷得比较惨。
在小编看来,央行在和骗子作斗争这方面一直是执着不懈的,也是操碎了心,比如此前对静态码的监管要求有一条:要用玻璃罩盖上条码,都细到这个程度了,骗子还是防不胜防。
02
这个新规对老百姓的影响大吗?
之前微信和支付宝都有统计,其实95%的条码支付都是半笔5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2017年上半年笔均交易额百元左右,从这个统计来看,咱们日常的使用基本没啥问题。
而且用户的风险防范等级越高,每天可以交易的金额就越高,如规范中提到的A级,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再加上静态密码、指纹等要素,就可以不受额度限制。
分层分级没有一刀切,这是监管政策的一个好的方向,央行的初心,就是即便被骗,500元的额度有限,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失。
03
这个新规对两个马爸爸有影响吗?
二维码支付深入人心,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跟两位马爸爸的竞争分不开。
两家公司的支付团队一方面用扫街式的方式拉更多商家参与,另一方面拿出不少真金白银做用户的补贴,动不动就是好多亿的红包,买个水也可能减免好几毛。
烧钱、补贴让这两家的日子越过越火,其他支付公司的日子就难过了,不过这次央行说:“部分市场机构在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时,在定价和市场推广策略中采取倾销、交叉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滥用本机构及关联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务竞争,导致支付行业无序发展和不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因为支付本就是微利业务,需要庞大的基数,中小支付机构无力补贴市场,站在监管机构角度,部分机构采取烧钱、补贴等方式拓展市场会加速行业分化,这肯定是监管层不愿看到的。
据说腾讯和支付宝都正在仔细学习央行通知,不过看到央行这么严厉的措辞,估计红包雨是真撒不起来了,想到接下来那么多的节日,感觉少挣了好几百,不过想想曾经有一个支付牌照放在我的面前都没有珍惜,也没啥可抱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