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 这是一种什么病?

2018-05-21 15:20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冯锐  

在新一期的奇葩大会上,知名作家蒋方舟自曝是讨好型人格,并分享了自己在日本“隔离”一年,疗愈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真的是“问题”吗?

其实心理学上没有这个名词。

一,

提到“问题”,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身体上的,人们普遍抱着一种对抗、欲除之而后快的态度,我也曾用这样的态度生活很多年。比如采用一些行为对抗自己的自卑,给自己暗示,我是可以的,或者喊一些口号给自己“赋能”。

N多年的无数次尝试,发现这样对抗的方式,无效。

无论是身体的健康,还是心理的健康,对抗的态度都是不合适的,在电影《美丽心灵》中,主人公患了精神分裂症,经常有一些幻想的人物出现在生活中。医生对他治疗的方式是吃药,虽然可以消除症状,但是也让自己失去了数学的思维能力,甚至性能力;当他疯狂的对抗那些幻想中的人物时,那些虚幻的人变得更加的真实和疯狂。

最后他找到了一种方式,和解。

不幸的是,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中》,主人公也采取了对抗的态度。对抗问题,几乎是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对抗让人觉得有力量,有希望,觉得人是可以胜天的,但是却忽略了症状本身只是一种适应机制,这个适应机制是身心的智慧所在。

强调自己主观的力量,忽略了身心的智慧,就难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二,

讨好型人格也是这样,当我们用“不健康”,或者“错误”来标示它的时候,不小心的可能就站在了对抗它的那面。

在奇葩大会上,蒋方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的,委屈自己,或者隐藏自己的感受,而关心别人的感受,常常说言不由衷的话,比如本来某人讲了一段话,自己听的很烦躁,但是却装出一副很受益的样子说:你讲的好精彩,再来一段。

KIM老师提到讨好型人格的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压抑愤怒有关,另外在某些家庭里,由于家长的“情商”较低,为了生存,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感受,关心和迎合家长的感受,长久以往,失去了与自己内心情绪情感链接,成了讨好型人格。

比如有的爸爸比较暴躁,孩子为了避免来自于爸爸的危险,时时刻刻关注、调整他的感受。

KIM老师说,所有的人都有愤怒和攻击性,这是原始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猫,或者任何动物,都有攻击的本能,这是保护自己的方式,失去自己的攻击性和愤怒,就会成为讨好型人格。

具体来说,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以下的几种原因:

1.无法容忍自己的攻击性或者愤怒;

2.害怕被否定和批评,或者被人忽视甚至抛弃;

3.家长情商低,不能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需要关注、调整家长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三,

我气死了,我要杀了他!

当一个人生气或者愤怒的时候,可能都会有这种要毁灭对方的念头。

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尤其是孩子,这种情绪和想法过于真实,愤怒就变得很可怕。

比如一个小男孩,妈妈新生了一个妹妹,妹妹获得了父母的更多的关注不说,有的时候还会借机欺负哥哥,比如霸占哥哥的玩具。小男孩就会很愤怒,甚至想要消灭妹妹,把她扔到垃圾桶里,但是他又同时觉得这样的想法很可怕,为此感到内疚。

于是愤怒就变成了不可接受、容忍的情绪。

当一个人压抑了愤怒,或者感受到过多的内疚的时候,就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

其实愤怒也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受,对于一个敏感的人来说,那可能是难以承受的。比如心跳加快,血液上涌,愤怒还让人有一种失控的感觉,这样特会让人避免感受到愤怒。

在一个重视权威的文化里,愤怒也代表了对权威的反抗,而反抗则代表着存在某种危险,被除掉的危险。

我们在历史里,电视剧里,看到太多这样的故事,无形中也会对愤怒形成某种恐惧。

四,

我也会在生活中或者咨询中发现,成长过程中常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也会形成讨好的行为方式。比如S的妈妈,常常否定和批评他,让他饱受痛苦。

这种打击让S变得脆弱和敏感。所以在生活中,为了避免这种否定和批评,他就小心翼翼的讨好着别人,希望别人不要对自己有意见,生气,不要来否定或者批评自己。

讨好,是避免自己被人攻击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压抑在讨好背后的愤怒,会让别人感觉到,并且对自己展开攻击。

有一天,在地铁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妈妈当众指着自己的孩子厉声喊道,你再哭再闹,我就不要你了。于是孩子乖乖的,收拾好自己,跟着妈妈走了。

五,

Z的成长环境很压抑,自己常常被忽略,为了让家里的气氛好一些,Z学会了各种方式来调节家里的气氛,有时候会“上蹿下跳”的。

在跟朋友聚会的时候,她也是这样会开很多玩笑,讲很多笑话,场面很欢乐。

这也让她成了关注的焦点。

但是她却也引长期忽略自己的感受,失去了调解自己情绪的能力。很快,她开始饱受抑郁的困扰。

六,

心理学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个名词,我相信每个人每个人的内在都有讨好的部分,因为内心有恐惧,怕被忽略,或者被抛弃,或者被毁灭。只是有的人这样的方式用的多些,有的人用的少些。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首先仍然是需要以理解、和解的态度来对待。

以理解的态度面对这个部分,就避免造成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恰恰也是讨好型人格的内在原因。如果你去追根溯源,或者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总能发现,这样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聪明的适应、保护方式,可以避免自己体验到某种痛苦的体验,过去是,现在也是,因为那些痛苦的体验仍然存在于自己的体内。

对于某些人来说,觉察、体验自己的愤怒,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否表达还在其次,因为当你去体验自己的愤怒的时候,已经在自己的内在产生了力量,而且别人也会嗅得到。

愤怒并不可怕,愤怒可以忍受,愤怒也是必要的。

而对于害怕被否定的人来说,其实自己的内在时时刻刻在否定和批判自己,一个不批判自己的人,别人的否定是没有缝隙可以进入的。觉察对自己的否定、批判就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些被深藏的暗流,一旦有阳光进入,就失去了力量。

在心理学上,这也叫潜意识是意识化。

最后,从未关注过自己的感受的人,最重要的是回到自己的身上,来关注自己,就像蒋方舟做的那样,当她一个人在日本的时候,避免任何的社会交往,她有机会练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并学会去安抚和调解自己的情绪。幸运的是,关注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让自己更换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做。

只需要在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问问自己,现在我的内在是什么感受,这样就可以。

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

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关爱自己,理解自己,允许自己,宽恕自己,不仅仅适用于讨好型人格,也适用于每个人。

(来源:新浪微博)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