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敦煌舞伎》)
一到了夏季,中国大妈们就开始蠢蠢欲动,因为带着旅行利器——丝巾拍照的季节又来了!
传说有些大妈要凑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丝巾,才肯踏上旅途呢。
有段时间大妈们照相带七条丝巾的新闻还上了微博热搜,可见中国大妈们对于丝巾的喜爱了。
为什么中国大妈旅行喜欢带色彩斑斓的丝巾呢?
先来看一组旅行美照:
首先,色彩斑斓的丝巾用途的确很广,旅行的时候戴上它,你可以把它披在身后当作披风扮“超人”:
还可以把它挥舞过头顶,让它“随风飞翔自由是方向”:
可以把它披在肩膀上,冒充一下古代的贵妃:
如果你恰巧在雾都旅游,还可以蒙在头上防止雾霾:
一条丝巾,四种用法,可以说丝巾买的也是很值了。
什么?你觉得大妈挥舞丝巾的模样丑?
不,年轻人,你要知道,大妈心中的自己是这样的:
在绝大多数中国大妈的心中,自己在旅途中挥舞丝巾的模样,跟年轻女孩挥舞大红色长裙裙摆的模样:
是一模一样的!
事实上,不仅跟她们是一模一样的,还比她们多了一层文化气息!
因为挥舞丝巾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在古代,挥舞丝巾的都是真·仙女。
在中国人的想象里,仙女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如何不用文字只用形象就让人看出此女子不食人间烟火呢?古人想来想去,觉得“飘着”的仙女形象很符合他们的想象。
既然都不落地行走,飘来飘去了,当然不是凡尘女子而是从天而降的仙女了。
古代讲究“意会”,一条披在身上飘着的丝巾,于无形处体现了仙女临风而立的风姿,可谓是高雅脱俗。
只不过在古代,那条丝巾叫做披帛。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仙女形象,便是披着披帛的女子。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披帛在中国的广泛运用,是在唐朝。
《旧唐书舆服志》里这么说:
“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其中“上自宫掖,下至匹庶”一句,可以看出来唐朝对于披帛的喜爱。
据说唐玄宗就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
正如同古语“上有所好下必效”一般,因为唐玄宗喜欢看披帛的女人,所以有一些宫女们为博唐玄宗喜爱,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披上华丽的披帛。
由此披帛在唐代蔚然成风。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很多人都公认唐代是中国女子历史上最美丽丰饶的一个年代,这也得益于唐代的披帛文化。
因为披帛大多是用丝巾制成的,丝巾轻柔,自然下垂的时候宛如一条静谧的溪流,行走时又宛若风拂杨柳,跳舞时挥动披帛,能凸显玲珑有致的身材——披帛让唐代女子显得风情万种、婀娜多姿。
而许多文人墨客和迁客骚人,也都留恋唐朝女子的万种风情,因而写下无数美丽诗篇。
(《王朝的女人》剧照)
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
敦煌飞天壁画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敦煌壁画中的女子,大多身披色彩亮丽的披帛,飘逸的披帛因其不同的身姿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令人常有浪漫、梦幻的感受。
(张大千《敦煌舞伎》)
唐宋之后,披帛就成为各家各户的必备用品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买几条颜色不同的披帛,一周七天,根据心情换着颜色披,不披就感觉没法见人,跟我们的口红有些相似。
别怪女人们对颜色鲜丽的披帛没有抵抗力,毕竟当你把披帛缠绕在双臂之间的时候,任谁都能分分钟化身为飞天的仙女。
那玲珑飘逸的姿态,别说男人把持不住,神向往之,就连女人也是惊为天人,跃跃欲试。
(宋 ·佚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局部)
披帛的美化作用,到了现在,就类似于现在的丝巾。
五彩斑斓的丝巾,可以成为旅游利器,首要因素当然是拍照好看。
纱巾质地轻柔,会随着风向的变化,改变飘动的幅度、角度、曲线,因而创造出无数玲珑灵动的线条,增加仙气,让大妈秒变仙女。
除了纱巾拍照好看,有浓厚的文化感之外,还非常实用。
像西藏、青海、云南等旅游胜地,常年风沙肆虐亦或者高阳普照,就需要纱巾来抵抗风沙和遮阳了。而且戈壁一般景色单一的地区,也需要一条色彩斑斓的纱巾来为自己的旅行照增添光彩。
如果你的妈妈外出旅游前让你给她买条丝巾,千万别反对她,也千万别觉得挥舞丝巾的姿态丑,你要知道——
你的妈妈是有真知灼见的人。
她们挥舞的不是丝巾,而是文化。
(来源: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