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闵洪艳县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讲党课:我是如何抓落实的

2018-08-14 09:49 云上谷城 责任编辑:李璐  

8月10日,谷城县委组织召开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彦以《我是如何抓落实的》为题,从鼓足干劲抓落实、下足狠劲抓落实、保持韧劲抓落实、用好巧劲抓落实四个方面,为与会人员讲党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叫闵洪艳,是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主任。今天,很荣幸能来到襄阳论坛的讲台上,向各位领导汇报我抓落实的一点心得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我是如何抓落实的》。

我们堰河村远离城镇,地少山多,资源匮乏,曾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这些年来,我依靠组织、带领群众,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偏僻落后的小小堰河村,逐步建成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旅游名村。因改变贫困面貌工作突出,村党委先后被授予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我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十佳党支部书记、全省中青年拔尖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作为特邀代表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不久前,又被湖北省委推荐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评选。

我担任堰河村党委书记20多年,山沟变绿了,村子变美了,百姓变富了,我却变黑了,乡亲们因此亲切地叫我“闵黑子”。

各级领导到我们堰河视察后,称赞堰河茶园好、生态好、村容好、民风好、村干部的素质高!

回顾堰河村的发展变化,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围绕上级政策抓落实、围绕群众需求抓落实,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工作要想落得实,就要那么几股子劲,我的体会就是鼓足干劲、下足狠劲、保持韧劲、用好巧劲。

一、鼓足干劲抓落实

工作要想落得实,干劲是基础。李乐成书记要求我们,“要充满激情、增强动能,不要四平八稳、拖拖拉拉。”干劲,就是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就是干工作有一股子精气神。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村党组织书记,大家口中最小的父母官,工作是自己主动要去干的,是为老百姓干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把工作干好,才能把上级的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这些年来,我们不管困难有多大,每年坚持总要干成一两件实实在在的事。堰河村的产业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从无到有,再慢慢发展壮大的。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堰河还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村民吃粮靠供应,被称为“布袋队”;用钱砍山扒,被称为“斧头帮”;住房干打垒,被称为“泥巴窝”。户户都是贫困户,人人都在小康线下,附近的人都称我们村是“第三世界”。

1992年,我担任堰河村支部书记后,就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反复研究堰河的出路,最终确定了发展经济林、建设“绿色银行”的发展思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堰河满山的风化烂石非常适宜种茶。在征得村民代表同意后,我们就开始干了起来。刚开始开发茶园,村民们积极性不高,大多出工不出力。我一边挨家挨户做工作,一边带领干部自带干粮上山埋头修茶园,党员们陆续上山来了,慢慢的,全村200多号劳力也上山来了。

从1992年开始,每到夏闲冬休时节,我就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荒山、建茶园。三年下来,就发展茶园1200亩,很快使茶叶成为全村农民摆脱贫困的支柱产业。

开荒种茶带来的可喜收入,让村两委一班人信心倍增。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们又相继带领村民栽种杜仲950亩,杉木700亩,花椒500亩,板栗600亩,欧杨3万株。同时,还引导村民在树林里套种红薯、花生、油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实行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实现亩平增收800多元。昔日的荒山秃岭乱草岗,变成了如今的茶成垄、树成行、果飘香的绿色银行。

李乐成书记指出,“要找准切入点做好大文章,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我真是深有体会。

经过多年开发,堰河村茶叶产业一枝独秀,村民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同时发展香菇木耳,特色养殖,依托绿色产业逐渐摆脱贫困。

但是要想真正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只靠单一的农业经济是不行的,还必须寻找新的致富之路。我们发现,堰河翠绿的茶山、清清的河水、漂亮的民居、优美的风光,赢得城里人惊叹不绝。我意识到,城里人喜欢堰河,这就是脱贫致富的资本,乡景乡情也能变成钱,我们可以先利用堰河的生态环境优势,来开办农家饭庄,逐步向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群众,大家都不敢相信。

后来,我带着30多名村民代表到神农架考察,在那里,大伙儿看到全国各地的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心里都热乎起来,但是没人带头,群众心里还是没底。我就动员我老婆带头办农家乐,我老婆开始还有点不相信,怕亏了本。我反反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劝说她这是发家致富的好机会,告诉她我是书记,我需要她支持我的工作,她不带头谁带头。后来,老婆在我的劝说下,带头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开业后生意很火爆,到堰河吃农家饭菜,观茶乡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看到收益不错,我们村两委紧接着就动员更多的村民参与,天艺茶庄、银杏山庄……一个个农家饭庄建起来了,就连先前持反对态度的老党员李光成,也在天艺茶庄附近新建一座小院落,搞起“农家乐”来。就这样,我们堰河开辟了村民增收、村集体增效的新渠道。

李乐成书记指出,抓工作“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要泛泛动员、无序推进。”这真是说到我心眼里去了。

后来,我们借着“农家乐”火爆发展之势,又集中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集观光、会务、休闲、游乐、品茗、食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及配套设施。目前,全村具备同时供300人入住、5000人餐饮的接待能力,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并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同时拥有3家国家金牌“农家乐”和湖北省首家4星级“农家乐”,村集体资产上亿元。

农家乐的红火,使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逐步清晰:“把山水变风景,把资源变资本,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在我们的倡导下,成立了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融资开发,初步形成了道乡寻踪游、茶色生香游、田园风光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和腊蹄子、风干鸡等“堰河香”系列旅游商品,现有32家农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有3家茶场,5家香菇木耳基地,8个农特产品超市门店。合作社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价格、统一服装、统一接待设施、统一服务标准,诚信经营,周到热情,受到游客好评。2017年,合作社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8000余万元,全村农户从旅游业经营中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旅游业经营户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为了扩大堰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办起了年俗文化节。每年通过开展传统民俗节目、年货节、山货展销、“五山夜话”故事汇、乡村广场舞大赛、茶乡民间文艺汇演,“过腊八节,吃百家宴”和乡贤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游客能在堰河体验浓郁的乡情、乡俗、乡愁。目前,这个活动我们已经办了五年,一年比一年红火,成交额也从最初的100多万元,增长到如今的1000多万元。

有人说,闵黑子真“鬼”,啥事都被他抓住了。我觉得这不是“鬼”,机会就在那里,大家都看得到,但不鼓足勇气去做、鼓干劲去落实,那就永远只是机会。堰河能抓住这些机会,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鬼”,而是因为我们这些年一直抱着一种不停步、不回头、不留包袱的想法,充满激情干工作、鼓足干劲抓落实,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二、下足狠劲抓落实

落实难、难落实,要想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要有干劲,更要有一股狠劲。狠劲就是干工作要有不完成任务不松气、不达目标不满意、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精神。很多时候困难就像两个人狭路相逢,你强对方就弱,你弱对方就强。在堰河工作20多年来,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往往就是靠着一股狠劲,最终将工作落实的。

还记得我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那时,百日山上有三个村民小组都不通公路,“过河要脱脚,出门就爬坡,有车不能过,全靠肩膀驮”,没有路,山上的丰富物产运不出来,山下的日常用品运不上去;没有路,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九十年代的堰河村一穷二白,村里没有资金更没有机械,修路全靠人肩挑背扛,不少人都不愿意接这个苦差事。没办法,我就和村干部就动员家属和党员们带头修,慢慢打动了不愿动手的村民。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当时,我们村有个村民叫张于府,他对修路很积极,为了加快修路进度,他主动在家里用锯末、硝铵、尿素等原料炒制土炸药。在一次炒制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温度,火药烧了起来。我听说这个事情后,立即赶到他的家中。我永远忘记了不了当时的情景,老张傻傻的呆在家里,他那6岁多的小孩在那哇哇大哭,满脸都是血。好在老天保佑,大人和小孩都只是被轻微烧伤,经过治疗后很快好了起来。老张也没有因为这个事埋怨我,反而一如既往地支持修路。这让我感到非常凄凉、非常内疚、非常感动。凄凉的是,老天爷为什么要把我们生在这个山旮旯里,让我们祖祖辈辈这么穷,如果不是因为这么穷,我们又何必这么辛苦地修路,这么危险地去炒炸药。内疚的是,我为什么没有提醒老张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让他和孩子遭受这样的痛苦。感动的是,有这样的村民支持我们,我有什么理由不把路修好。这件事,进一步坚定了我修路的信念,我下足狠劲告诉自己,为了老张、为了他的孩子、也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不再像我们一样,不论有多少难,我一定要带领大家把路修通。

为了修通公路,我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一次次攀行在悬崖峭壁上勘测路线。有一次我不小心被竹茬子戳伤了脚板,回家后脱下解放鞋,里面结下厚厚的血饼。线路勘测好后,我又带领干群,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儿一点儿地修路。

那时,也正是我们村大力发展茶园的时候,春天我们要种地、植树、整理茶园、采茶,秋天要忙着地里的活,只能利用夏闲和冬闲的时间修路。每天早上我们带着干粮上山,中午就在工地上休息,晚上带着一身疲惫回家。夏天我们顶着烈日,冬天我们迎着寒风,就这样一连干了三个三伏天、三个三九天,终于修通了12.5公里的进山公路。通车当天,群众敲锣打鼓,比过年还要热闹。

紧接着,我们又抓住五山镇被列为全省“村村通水泥路示范乡镇”的机遇,对外争取支援,对内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硬化水泥路2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群众感慨地说,过去是羊肠小道无路可走,前几年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有路难走,现今是条条水泥大道畅通无阻。

光有路还不行,我们还要通电,经过多方奔走,我们争取到一批电线和电线杆子。支部一班人领着党团员突击队,在寒冬腊月天,一根根地栽杆、架线,硬是赶在腊月29架通了线路。

就这样,我们坚持把修路与修桥结合,挖渠与建泵结合,电网改造与通电话、通电视、通网络结合,逐步对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进行高起点、高规格的建设、改造和完善。如今的堰河,已经建成了60多公里的水泥路和高规格旅游公路,打通了交通大循环,水、电、网也通到了家家户户。

2003年,我们堰河开始探索小康新村建设,最大的困难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那时,村里的条件虽然逐渐好了起来,村集体收入也还可以,但是面对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仍然是入不敷出。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不等不靠,带领群众一步一步地拼出了一条路。

我们本着“规划先行,有序建设”的方针,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坚决维护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我们邀请了乡建院做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全域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帮我们制定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

接着,我们紧扣五山镇“茶旅小镇”的建设目标,加快休闲区的构建,逐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开发朝圣宫、真武殿、甲板洞瀑布等资源,建设旅游循环公路13公里,打破交通瓶颈,丰富旅游线路,延长游客在堰河的停留时间。目前,堰河村已经形成了“一亭一心两园两庄三馆”,即茶圣亭、接待中心、生态养殖园、千亩茶园、天艺茶庄、银杏山庄、奇石馆、茶艺馆、农博馆的休闲景区布局。

有人说,堰河的群众就是听话。我说,没有不听话的群众,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心中装着群众,干事为了群众,凡事想在群众前,干在群众前,群众就会听我们的话,我们就能一呼百应。李乐成书记指出,“要众人拾柴,不要单打独斗。”“领导干部用好少数人、听话的人、顺手的人不是真本事,把所有人都用起来才是真本事。”我认为,还真是这个理儿。

这些年来,我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在村里转一圈,四处看看;有时候半夜想到事,就马上爬起来记在笔记本上。田间地头随处都是我的办公室,遇到问题当场解决,不留尾巴。群众找我办事,只要不违反原则,我们村支两委就千方百计下狠劲落实,群众从党员干部身上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坚定了信念,才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

三、保持韧劲抓落实

一时抓落实不难,难的是一直抓落实。在堰河工作以来,我们的很多工作就是靠着一股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韧劲,一抓十年、二十年,抓着抓着形成了习惯,工作自然而然也就落实了。

我刚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没有产业,很多村民只能靠砍树谋生。穷破坏!穷破坏!越穷越破坏。因为砍树买粮,砍柴烧饭,年复一年,青山就给砍成了秃子山,山坡上到处都是树蔸子,后来树砍光了,树蔸子也不放过,都被挖去生火烤火了,满山坡留下一个个的树坑,一下大雨便形成山洪,温柔清澈的堰河变得凶猛浑浊。在深入地调查和思考后,我在村组织生活会上提出了“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脱好贫”的发展思路,并最终实现“山上要有树、树中要有鸟、河里要有水、水里要有鱼、鱼儿要有家”的目标。

我和党员干部一起爬上荒山,带头整地挖窝植树,并劝说全村百姓爱护我们的山林,不要乱砍乱伐。当时,有些村民不理解,仍然在偷偷地放树。我一边带领大家植树,一边坚持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一个月不行就一年,经过长期的宣传引导,我们村种树的越来越多,乱砍乱伐的越来越少。

很快我们就尝到了甜头。我们村的李益同,2001年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先后投入5万元种植香椿、板栗等,通过在保护中发展林下经济,养鸡、养羊等,实现年收入2万多元,林业总价值已达200多万元。和李益同一样,堰河村不少村民逐步从植树、种茶中脱贫。绿起来的山林重现勃勃生机,让村民感受到了富的希望。同时,经过多年的生态培育,堰河村植被恢复很快,林木覆盖率大大提高,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在变。山绿了,水清了,水鸟飞来了,小鱼游回来了。

到了2003年,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村民们荷包渐渐鼓了,不少农户盖起了楼房,但传统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从远处看,山青水绿、风景秀丽;进村一瞧,房前鸡笼,屋后猪圈,垃圾成堆,杂物乱放。

那年秋天,村民李华同新房子落成,欢天喜地迎回了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可没想到女儿住了3天就要走。她说,房子是盖得不错,但到处又脏又乱,住不成!

这件事像小山一样,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当时,正值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减了负,干部减了压,工作也要转型。经过不断学习思考,我逐渐认识到到,小康生活不仅是吃饱穿暖住上好房子,而且要让老百姓生活在干净优美的环境中,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

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抓住三级联建小康新村和开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在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专家孙君的指导下,帮助大家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开始从小事抓起,从垃圾分类开始,改变群众生活习惯。我们引导每家农户配备3个垃圾桶,对每天的垃圾进行初步的分类:1个收集菜叶茶根、剩饭剩菜等“湿垃圾”;另外2个装“干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别装废纸、烂布头、废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和农药瓶、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同时聘用4名专职保洁员,每人负责一个小组的垃圾分类中心,专门对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分类。湿垃圾,采用堆肥和引进蚯蚓生物分解的方法进行有机处理,归田;可再生用品卖给废品回收中心,收益归保洁员所有;有害物质集中存储,由保洁员运至位于五山镇的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

当时,堰河村搞垃圾分类一下子就成了新闻,有人说:“大城市都没有搞垃圾分类,你一个山旮旯的小山村还搞这新鲜玩艺儿,真不怕人笑话”。还有人对堰河搞垃圾分类心存怀疑,认为是做秀,说:“这能当饭吃,这能挣钱?”但这些不理解的声音,从来没有动摇我们坚持实施垃圾分类的决心。我当时就告诉村民:大城市都没有干的文明事,我们小山村干了,这说明我们这个小山村不一般。我们不仅要搞垃圾分类,还要大打有机茶叶牌、无公害食品牌、生态旅游牌,开办农家乐。不仅要让村民喜欢生活在村里,而且要让城里人慕名来我们村旅游,这才算真本事!

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村民也不习惯,但我们顶住压力,坚持一家一户地做工作,让垃圾分类在一家一户落实。一个星期时间,堰河村把所有陈年垃圾全部清走;一个月后,村貌实现大变样。这些年来,我们村支两委一班人每天都要抽时间到全村转一圈,看到哪里有做得不好的就动手带着大家一起干。慢慢的,垃圾分类就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现在假若不让搞了,大家反而会更不习惯。垃圾分类带来了卫生环境的大改观,实现污水归池(沼气池)不入河,垃圾归筒不乱仍,村组道路干干净净,到处清清爽爽、赏心悦目。接着我们又开展“一建四改”,实现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禽畜归圈,室内清洁整齐,厕所干净卫生。此外,我们通过培养环保小卫士,培植党员科技示范户,评选十佳生态文明户,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素质有了显著变化,现在村民都时兴讲文明话,上厕所不叫解手而叫上卫生间、洗手间,干活不叫出工而叫上班。

如今的堰河,远看有郁郁葱葱的山林、清澈见底的小溪,近看有白墙青瓦的小楼、干净清新的村容村貌,村中有婉转清亮鸟鸣声、淳朴和善的民风。全村形成了一幅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居民点与田园、山林融合的优美画卷,堰河村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最美宜居村庄。

四、用好巧劲抓落实

用好巧劲,就是要找准工作方法。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把各项工作抓落实,就要找准工作方法,团结和借助一切可用的力量。

这些年来,堰河的工作能抓落实,很大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团结班子。我认为,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依靠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开拓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创建一个好的工作机制,营造一种好的发展风气,建设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必将无往而不胜!作为最基层的农村干部,只要一心想着群众,把精力和智慧用在发展上,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群众就会拥护!

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组织优势,用好团体力量的巧劲。如果单靠我一人,通天的本事也干不了、干不好。村党委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四个党支部分别由一名党委成员牵头,一棵草顶一颗露水珠,让他们在各自负责的产业链上大显身手,带动党员群众都参与,做到了村里有产业,农户有项目,人人有技术、个个有钱赚。

我们注重运用民主方式推进工作,遇事同群众商量,大家事大家议,大家事大家管,处处让群众发声,听群众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集中智慧、集中意志、集中共识,使每一件事都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我们保留农村传统的乡风民俗,充分挖掘五山茶文化,复兴道文化,完善茶艺馆、奇石馆、民俗收藏馆,整理乡土娱乐节目;编撰大堰河民俗志;高标准兴建便民服务中心,配套服务大厅、卫生室、小超市、展示厅、播映室、村民活动室、旅游服务站等功能,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有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参与、群众的赞同。

一人富了不叫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能忘了贫困户。我们借助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给村里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无偿给予配股,参与合作社分红。易地搬迁户同样无偿配股,搬来就入社、当年就分红。我们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对贫困户实施了三个三分之一帮扶措施:对三分之一贫困户发展旅游项目,提供信息、资金帮助;对三分之一贫困户用项目带动,吸纳到旅游服务队伍中去;对三分之一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脱贫。

像我们的村民张宾富,原本是贫困户。在村里支持下,他开起了农家乐。开业之初,我们四处奔走帮他找赞助、拉客源,并按政策给予1万元补助。如今,张宾富家依靠农家乐年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不断快速脱了贫,而且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搞起了民宿,吸纳其他贫困户脱贫。

目前,合作社已带动100多名贫困户就业,18户易地搬迁户依托民俗园乡村旅游项目拎包入住、后续收入稳,实现了“出穷窝、住新楼,会创业、能就业,走富路、拔穷根”,每年分红率达到50%。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创新了管理机制,形成了“三三制”。即在组织架构上实行“三位一体”,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三驾马车一套班子,两委班子成员“身兼多职”;民主管理实行“三会治事”,即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后来还增加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工作推进“三联共建”,即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共同奔富路。这一做法得到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在省市推广,还引起了中央的关注。有了“三三制”的引导,我们干事更公正、更透明,决策更科学,说话有人听,做活有人跟,办事更得劲。

推动发展抓好落实,还离不开借势借力。这个势,就是党的政策和国家发展之势。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以及全国“两会”,也包括省市县委重大会议,我们都认真学习领会精神,从中找方向、找机遇。这几年,我们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幸福村”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配套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取得增绿、增色、增景、增收的综合效益,加速了打造美丽堰河的进程。在具体的建设上,不搞盲目模仿,而是因地制宜、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青砖灰瓦,古门花窗”,保持山清水秀的村庄环境,保持汉江文化一脉相承的荆楚风韵。以原生态嫁接现代文明,让村民过上生态环保健康的美好生活,同时也让来到村里的城里人找到远古田园和农耕时代的记忆,体验和享受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之,就是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小桥、流水、人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响应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我们认真落实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基本理念,以生态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村里配置有太阳能语音垃圾箱、音乐厕所等数字化产品,已初步实现“数字化三入村三入户”,即远程数字教育入村、无线数字广播入村、电子化金融服务入村,数字通讯入户、数字电视入户、宽带入户。

借了势,还要巧借力。这个力,就是各级领导为民爱民的魅力和加快发展的魄力。在各级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堰河愿意作撬动发展杠杆下的一个支点,甘当试验田,争做急先锋,力争率先建成示范。正是如此,堰河的各项工作落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这一点在我们发展民俗园项目上显得尤为突出。

2016年,我们在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下,启动了民俗园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占地20余亩,计划投资4700多万元,其中村民自筹一部分,村集体出资一部分,向上争取一部分,共建房屋30余栋,通过复原传统手工艺作坊(如竹编、小磨豆腐、小曲酒、打米打面、小油坊、手工茶、刺绣、传统小吃、根雕、猕猴桃博物馆等),彰显农村文化生活的味道。这个项目由村集体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并统一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房屋由村民自发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破解村茶叶产业、乡村旅游发展瓶颈,提高乡村旅游档次,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借此将堰河村打造成鄂西北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批发市场。

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很多困难,都是借助上级力量完成的。比如,市县国土部门主动担当,帮助我们向省里请示汇报调整规划。民俗园动工建设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后续资金跟不上。市、县发改部门主动作为,帮助我们争取了200万元项目资金,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基本建成,我们正在朝着年新增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新增600-800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增收入3万元以上的目标奋力迈进。

还有近年来,随着景区客流量迅速增长,现有道路已难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发展需要。去年4月,打通堰河循环路,解决核心景区出行难问题被提上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随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扩宽以堰河村核心景区为主的旅游循环路建设谋划启动。当年,投资4500万元、贯穿五山镇何湾村—下七坪村—堰河村—杨家老湾村的11.14公里旅游循环路项目,被市交通局纳入2017年建设计划,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按照最美旅游路、最美景观路、旅游示范路的标准完成了规划设计。目前,一条贯通何湾村、下七坪村、堰河村、杨家老湾村,连接368省道的堰河生态旅游公路已经全线通车,五山镇与县城、丹江口、武当山的联系大大加强,过去,每到旅游旺季,道路窄、错车难的拥堵景象一去不复返。

用好巧劲,使我们的工作抓得更实了。随着全村的的共同努力,我们村的环境变好了,群众收入多了,堰河名声大了,原来迁走的农户有不少要求搬回来,就是姑娘出嫁也把户口落在娘家,小小的山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在我们堰河村提出了“四个一”的小康标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或者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到十万元。给村民提出“四个一”具体目标,就是希望农民听得懂、做得到、办得成。目前,多数家庭已经实现了前三个“一”,堰河村的小康指日可待。

在各级领导面前汇报我抓落实的体会,感觉有点班门弄斧,其实也没有什么抓落实的诀窍,我只是在这20多年里扎根堰河,围绕上级政策为群众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在谷城,像我这样抓落实的干部、可圈可点抓落实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我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办好办实400多个新时代湖北讲习所(襄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60万谷城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近百支“新时代谷城红色文艺轻骑兵”,活跃在谷城25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市、县组织部选送的电教片《走出大山》,在中国梦扶贫攻坚影像盛典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比如,我县干部群众坚持“速度就是力量,力量就是速度”,成立项目落地服务局,实施“1+3+N”招商模式,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涌现了一批招商引资先进典型。县“四大家”领导集体发力,9天时间招回投资30亿元的一汽凌源,实现了谷城人多年的“整车梦”。我县先后两次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作典型交流,2016、2017连续两年被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称号。谷城“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大放异彩,现已建成光彩城、农商城、人才商学院、电商物流中心四大园区,引进京东、淘实惠、苏宁易购等400多家电商企业入住,光彩城成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城关镇成为全省唯一特色电商小镇。蒋超良、王晓东、于绍良等领导视察后给予充分肯定。

再如,在最美高铁征迁中,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高铁沿线5个乡镇(开发区)39个村、近400户房屋、近4000亩土地征迁任务,达到了“零违种、零违建、零上访、零强拆、零伤亡、零后遗症”的效果。苦干280天,2016年底最美襄谷路建成通车。最美公园——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成为老百姓最喜欢去的地儿。今年5月,谷城新水厂建成通水,谷城人民喝上了更优质的健康水。2015、2016年,我县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扶贫成效考核“A”等次,2017年获得“B”等次,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单位。2017年,我县获得“全市作风建设先进集体”。

还如,我们五山镇正在实施的“1+7”大堰河计划,以堰河为中心辐射周边7个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长、做深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现在这七个村的书记都在你追我赶、鼓足劲头干,村里一天一个变化。再比如,我们城关镇的樱花谷、茨河镇的金牛寺、冷集镇的百花岛,等等,前些年可以说默默无闻,他们坚持县委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原则,成功打造成一个个令城里人向往的美丽乡村。他们发展势头很猛,我们花了10多年才打造成型的景区,而他们只用了两三年就完成了,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带给我新的动力,我暗下一条心,我们堰河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基础牢、产业多,绝不能轻易让他们超越了过去。

在此,也希望各位领导能继续支持堰河的发展,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带领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把上级的好政策抓落实,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堰河这片大地上一一实现。最后,我借襄阳论坛这个平台,诚挚地邀请大家能够经常到堰河来,吃农家饭,品有机茶,观田园风光,赏碧水蓝天。

谷城,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有情有义、勤劳纯朴的堰河人,一定会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您的到来,大美堰河等着您!

谢谢大家!

(来源:谷城新闻网)

8月10日,谷城县委组织召开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彦以《我是如何抓落实的》为题,从鼓足干劲抓落实、下足狠劲抓落实、保持韧劲抓落实、用好巧劲抓落实四个方面,为与会人员讲党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叫闵洪艳,是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主任。今天,很荣幸能来到襄阳论坛的讲台上,向各位领导汇报我抓落实的一点心得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我是如何抓落实的》。

我们堰河村远离城镇,地少山多,资源匮乏,曾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这些年来,我依靠组织、带领群众,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偏僻落后的小小堰河村,逐步建成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旅游名村。因改变贫困面貌工作突出,村党委先后被授予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我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十佳党支部书记、全省中青年拔尖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作为特邀代表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不久前,又被湖北省委推荐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评选。

我担任堰河村党委书记20多年,山沟变绿了,村子变美了,百姓变富了,我却变黑了,乡亲们因此亲切地叫我“闵黑子”。

各级领导到我们堰河视察后,称赞堰河茶园好、生态好、村容好、民风好、村干部的素质高!

回顾堰河村的发展变化,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围绕上级政策抓落实、围绕群众需求抓落实,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工作要想落得实,就要那么几股子劲,我的体会就是鼓足干劲、下足狠劲、保持韧劲、用好巧劲。

一、鼓足干劲抓落实

工作要想落得实,干劲是基础。李乐成书记要求我们,“要充满激情、增强动能,不要四平八稳、拖拖拉拉。”干劲,就是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就是干工作有一股子精气神。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村党组织书记,大家口中最小的父母官,工作是自己主动要去干的,是为老百姓干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把工作干好,才能把上级的好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这些年来,我们不管困难有多大,每年坚持总要干成一两件实实在在的事。堰河村的产业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从无到有,再慢慢发展壮大的。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堰河还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村民吃粮靠供应,被称为“布袋队”;用钱砍山扒,被称为“斧头帮”;住房干打垒,被称为“泥巴窝”。户户都是贫困户,人人都在小康线下,附近的人都称我们村是“第三世界”。

1992年,我担任堰河村支部书记后,就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反复研究堰河的出路,最终确定了发展经济林、建设“绿色银行”的发展思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堰河满山的风化烂石非常适宜种茶。在征得村民代表同意后,我们就开始干了起来。刚开始开发茶园,村民们积极性不高,大多出工不出力。我一边挨家挨户做工作,一边带领干部自带干粮上山埋头修茶园,党员们陆续上山来了,慢慢的,全村200多号劳力也上山来了。

从1992年开始,每到夏闲冬休时节,我就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开荒山、建茶园。三年下来,就发展茶园1200亩,很快使茶叶成为全村农民摆脱贫困的支柱产业。

开荒种茶带来的可喜收入,让村两委一班人信心倍增。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们又相继带领村民栽种杜仲950亩,杉木700亩,花椒500亩,板栗600亩,欧杨3万株。同时,还引导村民在树林里套种红薯、花生、油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实行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实现亩平增收800多元。昔日的荒山秃岭乱草岗,变成了如今的茶成垄、树成行、果飘香的绿色银行。

李乐成书记指出,“要找准切入点做好大文章,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我真是深有体会。

经过多年开发,堰河村茶叶产业一枝独秀,村民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同时发展香菇木耳,特色养殖,依托绿色产业逐渐摆脱贫困。

但是要想真正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只靠单一的农业经济是不行的,还必须寻找新的致富之路。我们发现,堰河翠绿的茶山、清清的河水、漂亮的民居、优美的风光,赢得城里人惊叹不绝。我意识到,城里人喜欢堰河,这就是脱贫致富的资本,乡景乡情也能变成钱,我们可以先利用堰河的生态环境优势,来开办农家饭庄,逐步向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群众,大家都不敢相信。

后来,我带着30多名村民代表到神农架考察,在那里,大伙儿看到全国各地的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心里都热乎起来,但是没人带头,群众心里还是没底。我就动员我老婆带头办农家乐,我老婆开始还有点不相信,怕亏了本。我反反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劝说她这是发家致富的好机会,告诉她我是书记,我需要她支持我的工作,她不带头谁带头。后来,老婆在我的劝说下,带头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开业后生意很火爆,到堰河吃农家饭菜,观茶乡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看到收益不错,我们村两委紧接着就动员更多的村民参与,天艺茶庄、银杏山庄……一个个农家饭庄建起来了,就连先前持反对态度的老党员李光成,也在天艺茶庄附近新建一座小院落,搞起“农家乐”来。就这样,我们堰河开辟了村民增收、村集体增效的新渠道。

李乐成书记指出,抓工作“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要泛泛动员、无序推进。”这真是说到我心眼里去了。

后来,我们借着“农家乐”火爆发展之势,又集中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集观光、会务、休闲、游乐、品茗、食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及配套设施。目前,全村具备同时供300人入住、5000人餐饮的接待能力,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并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同时拥有3家国家金牌“农家乐”和湖北省首家4星级“农家乐”,村集体资产上亿元。

农家乐的红火,使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逐步清晰:“把山水变风景,把资源变资本,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在我们的倡导下,成立了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融资开发,初步形成了道乡寻踪游、茶色生香游、田园风光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和腊蹄子、风干鸡等“堰河香”系列旅游商品,现有32家农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有3家茶场,5家香菇木耳基地,8个农特产品超市门店。合作社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价格、统一服装、统一接待设施、统一服务标准,诚信经营,周到热情,受到游客好评。2017年,合作社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营收入8000余万元,全村农户从旅游业经营中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旅游业经营户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为了扩大堰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办起了年俗文化节。每年通过开展传统民俗节目、年货节、山货展销、“五山夜话”故事汇、乡村广场舞大赛、茶乡民间文艺汇演,“过腊八节,吃百家宴”和乡贤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游客能在堰河体验浓郁的乡情、乡俗、乡愁。目前,这个活动我们已经办了五年,一年比一年红火,成交额也从最初的100多万元,增长到如今的1000多万元。

有人说,闵黑子真“鬼”,啥事都被他抓住了。我觉得这不是“鬼”,机会就在那里,大家都看得到,但不鼓足勇气去做、鼓干劲去落实,那就永远只是机会。堰河能抓住这些机会,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比别人“鬼”,而是因为我们这些年一直抱着一种不停步、不回头、不留包袱的想法,充满激情干工作、鼓足干劲抓落实,一点一点干出来的。

二、下足狠劲抓落实

落实难、难落实,要想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要有干劲,更要有一股狠劲。狠劲就是干工作要有不完成任务不松气、不达目标不满意、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精神。很多时候困难就像两个人狭路相逢,你强对方就弱,你弱对方就强。在堰河工作20多年来,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往往就是靠着一股狠劲,最终将工作落实的。

还记得我刚到村里工作的时候,那时,百日山上有三个村民小组都不通公路,“过河要脱脚,出门就爬坡,有车不能过,全靠肩膀驮”,没有路,山上的丰富物产运不出来,山下的日常用品运不上去;没有路,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九十年代的堰河村一穷二白,村里没有资金更没有机械,修路全靠人肩挑背扛,不少人都不愿意接这个苦差事。没办法,我就和村干部就动员家属和党员们带头修,慢慢打动了不愿动手的村民。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当时,我们村有个村民叫张于府,他对修路很积极,为了加快修路进度,他主动在家里用锯末、硝铵、尿素等原料炒制土炸药。在一次炒制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温度,火药烧了起来。我听说这个事情后,立即赶到他的家中。我永远忘记了不了当时的情景,老张傻傻的呆在家里,他那6岁多的小孩在那哇哇大哭,满脸都是血。好在老天保佑,大人和小孩都只是被轻微烧伤,经过治疗后很快好了起来。老张也没有因为这个事埋怨我,反而一如既往地支持修路。这让我感到非常凄凉、非常内疚、非常感动。凄凉的是,老天爷为什么要把我们生在这个山旮旯里,让我们祖祖辈辈这么穷,如果不是因为这么穷,我们又何必这么辛苦地修路,这么危险地去炒炸药。内疚的是,我为什么没有提醒老张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让他和孩子遭受这样的痛苦。感动的是,有这样的村民支持我们,我有什么理由不把路修好。这件事,进一步坚定了我修路的信念,我下足狠劲告诉自己,为了老张、为了他的孩子、也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不再像我们一样,不论有多少难,我一定要带领大家把路修通。

为了修通公路,我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一次次攀行在悬崖峭壁上勘测路线。有一次我不小心被竹茬子戳伤了脚板,回家后脱下解放鞋,里面结下厚厚的血饼。线路勘测好后,我又带领干群,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儿一点儿地修路。

那时,也正是我们村大力发展茶园的时候,春天我们要种地、植树、整理茶园、采茶,秋天要忙着地里的活,只能利用夏闲和冬闲的时间修路。每天早上我们带着干粮上山,中午就在工地上休息,晚上带着一身疲惫回家。夏天我们顶着烈日,冬天我们迎着寒风,就这样一连干了三个三伏天、三个三九天,终于修通了12.5公里的进山公路。通车当天,群众敲锣打鼓,比过年还要热闹。

紧接着,我们又抓住五山镇被列为全省“村村通水泥路示范乡镇”的机遇,对外争取支援,对内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硬化水泥路2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群众感慨地说,过去是羊肠小道无路可走,前几年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有路难走,现今是条条水泥大道畅通无阻。

光有路还不行,我们还要通电,经过多方奔走,我们争取到一批电线和电线杆子。支部一班人领着党团员突击队,在寒冬腊月天,一根根地栽杆、架线,硬是赶在腊月29架通了线路。

就这样,我们坚持把修路与修桥结合,挖渠与建泵结合,电网改造与通电话、通电视、通网络结合,逐步对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进行高起点、高规格的建设、改造和完善。如今的堰河,已经建成了60多公里的水泥路和高规格旅游公路,打通了交通大循环,水、电、网也通到了家家户户。

2003年,我们堰河开始探索小康新村建设,最大的困难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那时,村里的条件虽然逐渐好了起来,村集体收入也还可以,但是面对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仍然是入不敷出。面对这些情况,我们不等不靠,带领群众一步一步地拼出了一条路。

我们本着“规划先行,有序建设”的方针,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坚决维护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我们邀请了乡建院做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全域规划,华中科技大学帮我们制定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

接着,我们紧扣五山镇“茶旅小镇”的建设目标,加快休闲区的构建,逐步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开发朝圣宫、真武殿、甲板洞瀑布等资源,建设旅游循环公路13公里,打破交通瓶颈,丰富旅游线路,延长游客在堰河的停留时间。目前,堰河村已经形成了“一亭一心两园两庄三馆”,即茶圣亭、接待中心、生态养殖园、千亩茶园、天艺茶庄、银杏山庄、奇石馆、茶艺馆、农博馆的休闲景区布局。

有人说,堰河的群众就是听话。我说,没有不听话的群众,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心中装着群众,干事为了群众,凡事想在群众前,干在群众前,群众就会听我们的话,我们就能一呼百应。李乐成书记指出,“要众人拾柴,不要单打独斗。”“领导干部用好少数人、听话的人、顺手的人不是真本事,把所有人都用起来才是真本事。”我认为,还真是这个理儿。

这些年来,我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在村里转一圈,四处看看;有时候半夜想到事,就马上爬起来记在笔记本上。田间地头随处都是我的办公室,遇到问题当场解决,不留尾巴。群众找我办事,只要不违反原则,我们村支两委就千方百计下狠劲落实,群众从党员干部身上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坚定了信念,才会信任我们,支持我们。

三、保持韧劲抓落实

一时抓落实不难,难的是一直抓落实。在堰河工作以来,我们的很多工作就是靠着一股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韧劲,一抓十年、二十年,抓着抓着形成了习惯,工作自然而然也就落实了。

我刚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时候,村里没有产业,很多村民只能靠砍树谋生。穷破坏!穷破坏!越穷越破坏。因为砍树买粮,砍柴烧饭,年复一年,青山就给砍成了秃子山,山坡上到处都是树蔸子,后来树砍光了,树蔸子也不放过,都被挖去生火烤火了,满山坡留下一个个的树坑,一下大雨便形成山洪,温柔清澈的堰河变得凶猛浑浊。在深入地调查和思考后,我在村组织生活会上提出了“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脱好贫”的发展思路,并最终实现“山上要有树、树中要有鸟、河里要有水、水里要有鱼、鱼儿要有家”的目标。

我和党员干部一起爬上荒山,带头整地挖窝植树,并劝说全村百姓爱护我们的山林,不要乱砍乱伐。当时,有些村民不理解,仍然在偷偷地放树。我一边带领大家植树,一边坚持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一个月不行就一年,经过长期的宣传引导,我们村种树的越来越多,乱砍乱伐的越来越少。

很快我们就尝到了甜头。我们村的李益同,2001年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先后投入5万元种植香椿、板栗等,通过在保护中发展林下经济,养鸡、养羊等,实现年收入2万多元,林业总价值已达200多万元。和李益同一样,堰河村不少村民逐步从植树、种茶中脱贫。绿起来的山林重现勃勃生机,让村民感受到了富的希望。同时,经过多年的生态培育,堰河村植被恢复很快,林木覆盖率大大提高,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在变。山绿了,水清了,水鸟飞来了,小鱼游回来了。

到了2003年,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村民们荷包渐渐鼓了,不少农户盖起了楼房,但传统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从远处看,山青水绿、风景秀丽;进村一瞧,房前鸡笼,屋后猪圈,垃圾成堆,杂物乱放。

那年秋天,村民李华同新房子落成,欢天喜地迎回了在深圳工作的女儿,可没想到女儿住了3天就要走。她说,房子是盖得不错,但到处又脏又乱,住不成!

这件事像小山一样,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当时,正值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减了负,干部减了压,工作也要转型。经过不断学习思考,我逐渐认识到到,小康生活不仅是吃饱穿暖住上好房子,而且要让老百姓生活在干净优美的环境中,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

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抓住三级联建小康新村和开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在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专家孙君的指导下,帮助大家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开始从小事抓起,从垃圾分类开始,改变群众生活习惯。我们引导每家农户配备3个垃圾桶,对每天的垃圾进行初步的分类:1个收集菜叶茶根、剩饭剩菜等“湿垃圾”;另外2个装“干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别装废纸、烂布头、废塑料等可回收垃圾和农药瓶、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同时聘用4名专职保洁员,每人负责一个小组的垃圾分类中心,专门对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分类。湿垃圾,采用堆肥和引进蚯蚓生物分解的方法进行有机处理,归田;可再生用品卖给废品回收中心,收益归保洁员所有;有害物质集中存储,由保洁员运至位于五山镇的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

当时,堰河村搞垃圾分类一下子就成了新闻,有人说:“大城市都没有搞垃圾分类,你一个山旮旯的小山村还搞这新鲜玩艺儿,真不怕人笑话”。还有人对堰河搞垃圾分类心存怀疑,认为是做秀,说:“这能当饭吃,这能挣钱?”但这些不理解的声音,从来没有动摇我们坚持实施垃圾分类的决心。我当时就告诉村民:大城市都没有干的文明事,我们小山村干了,这说明我们这个小山村不一般。我们不仅要搞垃圾分类,还要大打有机茶叶牌、无公害食品牌、生态旅游牌,开办农家乐。不仅要让村民喜欢生活在村里,而且要让城里人慕名来我们村旅游,这才算真本事!

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村民也不习惯,但我们顶住压力,坚持一家一户地做工作,让垃圾分类在一家一户落实。一个星期时间,堰河村把所有陈年垃圾全部清走;一个月后,村貌实现大变样。这些年来,我们村支两委一班人每天都要抽时间到全村转一圈,看到哪里有做得不好的就动手带着大家一起干。慢慢的,垃圾分类就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现在假若不让搞了,大家反而会更不习惯。垃圾分类带来了卫生环境的大改观,实现污水归池(沼气池)不入河,垃圾归筒不乱仍,村组道路干干净净,到处清清爽爽、赏心悦目。接着我们又开展“一建四改”,实现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禽畜归圈,室内清洁整齐,厕所干净卫生。此外,我们通过培养环保小卫士,培植党员科技示范户,评选十佳生态文明户,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素质有了显著变化,现在村民都时兴讲文明话,上厕所不叫解手而叫上卫生间、洗手间,干活不叫出工而叫上班。

如今的堰河,远看有郁郁葱葱的山林、清澈见底的小溪,近看有白墙青瓦的小楼、干净清新的村容村貌,村中有婉转清亮鸟鸣声、淳朴和善的民风。全村形成了一幅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居民点与田园、山林融合的优美画卷,堰河村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最美宜居村庄。

四、用好巧劲抓落实

用好巧劲,就是要找准工作方法。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把各项工作抓落实,就要找准工作方法,团结和借助一切可用的力量。

这些年来,堰河的工作能抓落实,很大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团结班子。我认为,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依靠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开拓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创建一个好的工作机制,营造一种好的发展风气,建设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必将无往而不胜!作为最基层的农村干部,只要一心想着群众,把精力和智慧用在发展上,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群众就会拥护!

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组织优势,用好团体力量的巧劲。如果单靠我一人,通天的本事也干不了、干不好。村党委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四个党支部分别由一名党委成员牵头,一棵草顶一颗露水珠,让他们在各自负责的产业链上大显身手,带动党员群众都参与,做到了村里有产业,农户有项目,人人有技术、个个有钱赚。

我们注重运用民主方式推进工作,遇事同群众商量,大家事大家议,大家事大家管,处处让群众发声,听群众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集中智慧、集中意志、集中共识,使每一件事都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我们保留农村传统的乡风民俗,充分挖掘五山茶文化,复兴道文化,完善茶艺馆、奇石馆、民俗收藏馆,整理乡土娱乐节目;编撰大堰河民俗志;高标准兴建便民服务中心,配套服务大厅、卫生室、小超市、展示厅、播映室、村民活动室、旅游服务站等功能,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有群众的意见、群众的参与、群众的赞同。

一人富了不叫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能忘了贫困户。我们借助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给村里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无偿给予配股,参与合作社分红。易地搬迁户同样无偿配股,搬来就入社、当年就分红。我们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对贫困户实施了三个三分之一帮扶措施:对三分之一贫困户发展旅游项目,提供信息、资金帮助;对三分之一贫困户用项目带动,吸纳到旅游服务队伍中去;对三分之一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脱贫。

像我们的村民张宾富,原本是贫困户。在村里支持下,他开起了农家乐。开业之初,我们四处奔走帮他找赞助、拉客源,并按政策给予1万元补助。如今,张宾富家依靠农家乐年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不断快速脱了贫,而且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搞起了民宿,吸纳其他贫困户脱贫。

目前,合作社已带动100多名贫困户就业,18户易地搬迁户依托民俗园乡村旅游项目拎包入住、后续收入稳,实现了“出穷窝、住新楼,会创业、能就业,走富路、拔穷根”,每年分红率达到50%。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创新了管理机制,形成了“三三制”。即在组织架构上实行“三位一体”,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三驾马车一套班子,两委班子成员“身兼多职”;民主管理实行“三会治事”,即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后来还增加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监事;工作推进“三联共建”,即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共同奔富路。这一做法得到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在省市推广,还引起了中央的关注。有了“三三制”的引导,我们干事更公正、更透明,决策更科学,说话有人听,做活有人跟,办事更得劲。

推动发展抓好落实,还离不开借势借力。这个势,就是党的政策和国家发展之势。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以及全国“两会”,也包括省市县委重大会议,我们都认真学习领会精神,从中找方向、找机遇。这几年,我们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幸福村”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配套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取得增绿、增色、增景、增收的综合效益,加速了打造美丽堰河的进程。在具体的建设上,不搞盲目模仿,而是因地制宜、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青砖灰瓦,古门花窗”,保持山清水秀的村庄环境,保持汉江文化一脉相承的荆楚风韵。以原生态嫁接现代文明,让村民过上生态环保健康的美好生活,同时也让来到村里的城里人找到远古田园和农耕时代的记忆,体验和享受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之,就是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小桥、流水、人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响应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我们认真落实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基本理念,以生态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村里配置有太阳能语音垃圾箱、音乐厕所等数字化产品,已初步实现“数字化三入村三入户”,即远程数字教育入村、无线数字广播入村、电子化金融服务入村,数字通讯入户、数字电视入户、宽带入户。

借了势,还要巧借力。这个力,就是各级领导为民爱民的魅力和加快发展的魄力。在各级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堰河愿意作撬动发展杠杆下的一个支点,甘当试验田,争做急先锋,力争率先建成示范。正是如此,堰河的各项工作落实,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这一点在我们发展民俗园项目上显得尤为突出。

2016年,我们在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下,启动了民俗园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占地20余亩,计划投资4700多万元,其中村民自筹一部分,村集体出资一部分,向上争取一部分,共建房屋30余栋,通过复原传统手工艺作坊(如竹编、小磨豆腐、小曲酒、打米打面、小油坊、手工茶、刺绣、传统小吃、根雕、猕猴桃博物馆等),彰显农村文化生活的味道。这个项目由村集体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并统一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房屋由村民自发投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破解村茶叶产业、乡村旅游发展瓶颈,提高乡村旅游档次,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借此将堰河村打造成鄂西北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批发市场。

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碰到了很多困难,都是借助上级力量完成的。比如,市县国土部门主动担当,帮助我们向省里请示汇报调整规划。民俗园动工建设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后续资金跟不上。市、县发改部门主动作为,帮助我们争取了200万元项目资金,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基本建成,我们正在朝着年新增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益新增600-800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增收入3万元以上的目标奋力迈进。

还有近年来,随着景区客流量迅速增长,现有道路已难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发展需要。去年4月,打通堰河循环路,解决核心景区出行难问题被提上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随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扩宽以堰河村核心景区为主的旅游循环路建设谋划启动。当年,投资4500万元、贯穿五山镇何湾村—下七坪村—堰河村—杨家老湾村的11.14公里旅游循环路项目,被市交通局纳入2017年建设计划,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按照最美旅游路、最美景观路、旅游示范路的标准完成了规划设计。目前,一条贯通何湾村、下七坪村、堰河村、杨家老湾村,连接368省道的堰河生态旅游公路已经全线通车,五山镇与县城、丹江口、武当山的联系大大加强,过去,每到旅游旺季,道路窄、错车难的拥堵景象一去不复返。

用好巧劲,使我们的工作抓得更实了。随着全村的的共同努力,我们村的环境变好了,群众收入多了,堰河名声大了,原来迁走的农户有不少要求搬回来,就是姑娘出嫁也把户口落在娘家,小小的山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在我们堰河村提出了“四个一”的小康标准: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部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或者一名致富能人,人均存款达到十万元。给村民提出“四个一”具体目标,就是希望农民听得懂、做得到、办得成。目前,多数家庭已经实现了前三个“一”,堰河村的小康指日可待。

在各级领导面前汇报我抓落实的体会,感觉有点班门弄斧,其实也没有什么抓落实的诀窍,我只是在这20多年里扎根堰河,围绕上级政策为群众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在谷城,像我这样抓落实的干部、可圈可点抓落实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我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办好办实400多个新时代湖北讲习所(襄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60万谷城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近百支“新时代谷城红色文艺轻骑兵”,活跃在谷城25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市、县组织部选送的电教片《走出大山》,在中国梦扶贫攻坚影像盛典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比如,我县干部群众坚持“速度就是力量,力量就是速度”,成立项目落地服务局,实施“1+3+N”招商模式,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涌现了一批招商引资先进典型。县“四大家”领导集体发力,9天时间招回投资30亿元的一汽凌源,实现了谷城人多年的“整车梦”。我县先后两次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作典型交流,2016、2017连续两年被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称号。谷城“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大放异彩,现已建成光彩城、农商城、人才商学院、电商物流中心四大园区,引进京东、淘实惠、苏宁易购等400多家电商企业入住,光彩城成为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城关镇成为全省唯一特色电商小镇。蒋超良、王晓东、于绍良等领导视察后给予充分肯定。

再如,在最美高铁征迁中,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高铁沿线5个乡镇(开发区)39个村、近400户房屋、近4000亩土地征迁任务,达到了“零违种、零违建、零上访、零强拆、零伤亡、零后遗症”的效果。苦干280天,2016年底最美襄谷路建成通车。最美公园——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成为老百姓最喜欢去的地儿。今年5月,谷城新水厂建成通水,谷城人民喝上了更优质的健康水。2015、2016年,我县连续两年获得全省扶贫成效考核“A”等次,2017年获得“B”等次,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单位。2017年,我县获得“全市作风建设先进集体”。

还如,我们五山镇正在实施的“1+7”大堰河计划,以堰河为中心辐射周边7个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长、做深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现在这七个村的书记都在你追我赶、鼓足劲头干,村里一天一个变化。再比如,我们城关镇的樱花谷、茨河镇的金牛寺、冷集镇的百花岛,等等,前些年可以说默默无闻,他们坚持县委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原则,成功打造成一个个令城里人向往的美丽乡村。他们发展势头很猛,我们花了10多年才打造成型的景区,而他们只用了两三年就完成了,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带给我新的动力,我暗下一条心,我们堰河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基础牢、产业多,绝不能轻易让他们超越了过去。

在此,也希望各位领导能继续支持堰河的发展,我也会一如既往地带领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把上级的好政策抓落实,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堰河这片大地上一一实现。最后,我借襄阳论坛这个平台,诚挚地邀请大家能够经常到堰河来,吃农家饭,品有机茶,观田园风光,赏碧水蓝天。

谷城,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有情有义、勤劳纯朴的堰河人,一定会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您的到来,大美堰河等着您!

谢谢大家!

(来源:谷城新闻网)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