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县委书记伍义兵在襄阳市作风建设“落实年”活动总结暨“担当年”活动动员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发言内容具体如下: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关键要从细处着眼,从精准入手。近年来,谷城县积极探索“党委问菜、群众点菜、组织做菜”的工作新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谷城入脑入心、落地生根。2018年,谷城县茨河镇金牛寺村宣讲团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表彰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谷城连续两年被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今年元月下旬,全省工业经济一季度“开门红”会议上,谷城县做了典型交流发言。
一、党委“问菜”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依然复杂,尤其农村和“两新”领域存在薄弱环节,针对部分同志不知道意识形态工作怎么抓、怎么做,广大群众在想什么、要做什么等问题,我们组织宣传部、组织部、统计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制作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调查问卷,设计内容29类140项,以“菜单”形式下发群众1.5万余份,收集各类数据14.7万项,包括信息获取渠道上,是通过看报纸、看电视,还是与人交谈、村里开会宣传;文艺喜好上,是喜欢看电影,还是喜欢看文艺演出;甚至看什么题材的电影、看什么样的文艺节目,都在调查问卷的范围。我们通过全面系统掌握广大群众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文化需求,从而找准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点、着力点、落脚点,让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重点、形式、内容,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对接、全面融合,群众爱吃什么“菜”,我们就做什么“菜”,让意识形态工作走到群众心坎里,变得更精准、更贴心、更有效。
二、群众“点菜”
县委组织12个工作专班,深入城乡社区、基层一线、工厂车间,真诚邀请广大居民、农民群众、基层干部、企业工人、社会人士等,谈思想、谈现状、谈期盼、谈诉求,用真心换真情、用脚板量民心,迅速掌握城市农村、平原丘陵、山里山外,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各类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意识形态工作由传统的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对接,主体受众也由被动“吃菜”,变为主动“点菜”。通过调研摸底,我们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平时在家的农村群众,有70%的人晚饭后没有什么事做;城区居民,60%的人喜欢看电视、玩手机。他们的需求分别是: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大部分喜欢看大戏等;城区居民,大部分喜欢看电影、跳广场舞等。通过群众“点菜”,我们了解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参考依据。
三、组织“做菜”
我们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迅速制定了“分层分类施策”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要搞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让广大群众听到党的声音、感受到党的温暖。针对不同对象,在全县推广实施多种工作模式:一是在党员干部中,探索实施“党委搭平台、干部上讲台、群众登舞台”学习模式。县委班子带头,县委中心组“每周一学”,及时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时,邀请干部群众上讲台、登舞台,谈体会、提建议。县长黄克立,带头讲汉十高铁谷城段征迁工作感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辛燕青,和台下群众一起分享最美襄谷路建设体会;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畅谈自己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的心得体会。二是在年轻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学子中,广泛开展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活动,广大青年干部、青年党员、青年学子积极参与,迅速掀起学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三是在农村社区,积极借鉴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功经验,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87支,500多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组织编排反映精准扶贫内容的《懒汉脱贫》、反映党风廉政建设内容的《半夜敲门》、反映厕所革命的《博士进村》、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湖北越调《张大婶教女》等文艺作品,主动送戏下乡、广泛传播传唱。四是在新经济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建立党建工作服务站,“两新”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开展到哪里,打造“两新”组织的“红色磁场”,帮助创新创业人士解决招工、融资等具体困难,把“两新”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与党同心同行。
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谷城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深知,与市委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市区相比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满怀激情、勇于担当,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为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做出谷城应有的贡献!
(来源:襄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