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忙。
刘博士语速很快,走路带风。在他的时钟里,眼睛一睁,不是泡在实验室做科研,就是深入企业一线或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娱乐似乎很难进入他的时间表中,就连接受记者采访也只是挤出的一丝空隙。
刘德政在学习 见习记者牛胜辉摄
他是85后海归博士——一名地地道道的襄阳谷城人。求学创业这些年,他的身份逐渐多元化,学生、副教授、院长助理、创业者,而随着角色的丰富,他的工作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都是事赶着你去做,你只能硬着头皮加油干。”就像冲浪一样,只有迎着风浪才能踏浪前行。
天道酬勤,挑战自我出国求学
虽说有着博士的光环,但刘德政自言“自己算不上聪明,只是比别人要勤奋很多,天道酬勤罢了”。
怀着对兴趣的探索和对知识的强烈追求,2008年7月,年轻的刘德政踏上了远渡重洋的求学之路。“国外的大学挂科率很高,进去容易毕业很难。”饮食习惯、文化观念全然不同,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第一学期,他感觉完全跟不上学习进度,毕业压力非常大。怀着强烈的毕业危机感,从而意识到认真学习的重要性后,刘德政赶紧调整学习状态,每堂课都坐前排,听不懂就录音,课下回去反复听,没事就泡图书馆,让自己有目标地忙碌起来。2011年,刘德政凭借全院前五名的成绩,获得英国蒂赛德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并获得了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资格。次年,他再次凭借优异成绩获取直接读博的机会。“读博士很辛苦,大量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做科研,一天工作近14个小时,项目多的时候每天都是这种状态,还要准备博士毕业论文。”4年下来,刘德政自言“整个人累掉一层皮”。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拿到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博士学位证书。
学成归来,教书育人反哺桑梓
其实,早在博士论文答辩期间,刘德政的科研成果就已经受到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与国内武汉大学等几位著名教授的关注,博士一毕业就获得了一些著名高校的工作邀请,但刘德政都拒绝了。“在外漂泊这些年,就是想回家,希望用所学之长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刘德政说。
2015年9月,刘德政走上讲台,成为湖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老师。
课上,他拒绝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经常在课堂分享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国内最新的企业案例,轻松风趣的课堂氛围深受学生喜爱。课外,他提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机械创新大赛,并多次获奖。“青年要敢想,更要敢做,光想不做就是做白日梦。”刘德政总是教育大学生要有拼搏精神、要有创新意识,告诫他们只有通过实战才能让自己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练就过硬的本领。
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刘德政还不断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在《焊接学报》《制造技术与机床》《科技进步与对策》《激光与红外》等多个国内外期刊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申报各类专利20余项,主持十余项科研项目,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
不忘初心,身兼多职建设家乡
2016年,刘德政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企业”这一方针理念,带职进修,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在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博士后进修,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一线转化为生产力,让更多的企业受益,壮大家乡产业。
此外,刘德政还加入了创业队伍,与一群科研人士在襄阳开研究生产管道全位置焊接机器人的先河。据了解,第一代产品从2016年开始研发,整个团队花了两年时间,从焊接工艺、数据库、机器视觉、结构设计等方面做管道全位置焊接机器人的研究。截至目前,第一代产品已获得近百台的订单。
从教师、企业工程师到创业者,角色在增加,工作在添量,唯一没变的是刘德政建设家乡的初心和一直以来像冲浪一样奋进的态度。“小时候梦想当科学家,真正做了科研之后才发现那是真不容易。”刘德政介绍,办公室就是家,加班熬夜是常事,关键还要耐得住寂寞。有一次,客户要求滑轨噪声不仅要在25分贝以下,还要听起来舒适悦耳。为了实现客户要求,团队成员反复测试,翻阅国内外文献,寻找先进的处理方式,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调试才得以成功。
目前,刘德政所在的创业团队正着手第二代管道全位置焊接机器人的研究,第二代产品将比第一代产品更轻便、智能,不仅体形缩小一半,重量大大减轻,还能自动识别坡口、材质,大大提升焊接质量、效率。
未来,刘德政还想一边坚持创业,一边进修访学,“继续一步一步往上走”,以冲浪的干劲儿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编审:魏燕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