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8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战略转移。
途经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草地、翻雪山……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每一米,都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襄阳市正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襄阳日报特推出“重温襄阳红色记忆”专栏,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
谷城,红军长征走过襄阳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里,由贺龙率领的红三军部队打土豪劣绅、斗神甫、分粮田,为襄阳人民带来了“红色之光”,让襄阳大地充满“红色基因”。
攻占石花街,为襄阳带来“红色基因”
谷城县石花街西门桥是红三军攻打石花街的一个重要战争遗址,这座由青石块砌成的小桥见证了襄阳“红色基因”的传播过程。
1931年5月13日,由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从保康马良坪镇突围,进入谷城境内,与拥有200余人、70余杆枪的薤山红军游击队会合,攻打国民党驻守在此的一个保安团。
1935年5月15日,红三军来到谷城后,便衣队员混入石花街,坐在敌人团部附近的一家茶馆观察敌军的一举一动。第二天上午10点,便衣队队长李剑如发出信号,与国民党保安团的战斗打响。
红三军第7师19团、20团,第8师23团和军部教导团沿石花街西河、苍台、狮子头一线,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很快,石花街被红三军占领。
现在,居住在石花街的一些老人在年轻时还听说过这场战斗。今年72岁的石花镇文化馆原馆长刘保国向记者讲述了他曾听过的故事:“镇上殷畈村有位叫陈千国的老人,他的父亲曾在战斗当天为贺龙部队带路。途中,陈千国的父亲得知石花街上即将展开战斗,害怕误伤的他说出了自己的顾虑。红三军的战士立刻为他支了一招,让他听到枪声后立马沿着西河河沟朝相反的方向跑,这样就不会被被子弹误伤。”
枪声响起,但没多久就停了。陈千国的父亲虽然没有看到战斗过程,但他知道战斗已经结束,安心地沿着河沟走回家。
“烂军”不“烂”,不抢百姓一针一线
红三军刚到谷城县境内时,身着破衣烂衫,曾一度被不明情况的老百姓当成土匪。老百姓称之为“烂军”。“那时他们把红军当成土匪,不少人躲进深山避难。”刘保国曾听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王卉林讲。听闻“烂军”来后,王卉林的家人迅速躲进深山。几天后,王卉林的家人出山一看,“烂军”不仅没有抢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还在战斗结束后,将没收土豪劣绅的钱财分给穷苦群众。
“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架在脖子上,砍下脑壳碗大疤。”在红军占领石花街后,这首改编民谣便在石花街上流传开来。许多石花街的居民都被红军精神深深感动,主动将红军的行为融入民谣中传唱。
据谷城县委党史办原书记刘芳介绍,红军占领石花街后,张贴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布告》,其中“实行耕者有其田”“允许商人自由贸易”“镇压土豪劣绅”等做法深受当地百姓热烈响应,一大批青年农民踊跃加入红军。
在红三军的号召下,石花街九里岗的孟国夫等三人加入了红军。孟国夫在恩施巴东县的一场战斗中光荣牺牲,其余两人至今杳无音信。
虽然红三军进入谷城,只有一周的时间,但是为创建薤山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地方游击队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
进入薤山,惩治反动神甫
与石花街直线距离20公里的薤山,树木郁郁葱葱,自古享有“中国南避暑山庄”的美誉。如今的薤山上,还保存着清朝时期外国传教士在半山腰修建的别墅群。
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羸弱的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此后7年时间里,来自英国、挪威、德国、美国、丹麦、葡萄牙、加拿大、荷兰等8国的传教士,先后在薤山建中西合璧的别墅70多栋,占地40多万平方米。
但那时,来到薤山的中外传教士鱼龙混杂,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间谍和土豪劣绅。位于谷城县西南山区的紫金沈垭天主教堂便是他们的聚集地。在这里,拥有土地和武器的他们作恶多端,与当地政府官员相互勾结,欺压、剥削百姓,不分年成好坏每年向当地农民摊派近10万斤的粮租,甚至借治病和洗礼为名奸淫妇女。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贺龙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惩治这些作恶多端的神甫,派遣李剑如率领便衣队前往沈垭天主教堂谴责他们的不法行为。
然而,这些神甫不但不听从劝告,反而武力反抗。李剑如当即命令便衣队员击毙3名气焰嚣张的神甫,指挥战士把5名外籍神甫围困院内,并将其枪支弹药全部收缴。5月16日,贺龙还亲自出面给神甫训话,将天主教堂内的食物和家具分给当地贫苦百姓。(作者 向一帆 阮班明 彭有国)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杨守荣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