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五山镇马鞍山有处陡崖,人迹罕至,沿途荆棘丛生,远观半山腰刀劈斧凿的悬崖峭壁,有一巨石似一只蹲守的猴子在眺望什么,又似在思考什么,还像在等待什么,所以当地人称其“猴儿岩”。倘有胆大者,沿羊肠小道,手脚并用,冒着生命危险上去,会发现巨石后面是个岩洞,而那块石头从近处看又并不太像猴子。关于猴儿岩的来历,当地还留下一段传奇。
明朝某年,五山出现蝗灾,成群结队的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落下来后,庄稼转眼间只剩光秃秃的秆。这年夏粮绝收,一家农户偏偏生了个儿子,全家人又喜又忧,喜的是结婚9年才怀上,且生了个续香火的;忧的是没有吃的。家中仅有的一只老母鸡大半年没下蛋,老婆子看儿媳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便不顾老头子反对把这只不下蛋的母鸡养着,尽管浪费点儿粮食,一旦儿媳生产,可以补一下,关键是为婴儿间接提供充足的乳汁。
持续一个月蝗灾结束。屋里孕妇添丁,婴儿啼哭;屋外母鸡咯咯嗒嗒地叫,经公公亲自鉴定,老母鸡下了双黄蛋,一家人欢天喜地。从这天起,老母鸡每天都下一个双黄蛋,老婆子蒸了蛋羹给儿媳补身子发奶,把母鸡也喂得更好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满月这天,老母鸡无缘无故死了;产妇高烧说胡话,一会儿要回娘家,一会儿又说狼在啃她,一会儿还说梦到长虫精张开血盆大口朝她扑过来……折腾三四个小时,口吐鲜血。郎中请到,已无回天之力。
好歹儿媳留了个根,公婆还是借债买来寿木安葬。一家人忙着办丧事,婴儿放在摇窝里。办完丧事,老婆子才想起化糖水喂孩子。打开虚掩的门,一只猴子蹲在摇窝边,用毛茸茸的手,抚摸孩子粉嫩的脸蛋儿。猴子见了人,飞快夺门而逃。老婆子吓得晕过去,醒来对众人说遇见猴子的事情,没人相信。五山一带野核桃、山葡萄、猕猴桃很多,为猴子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村民常见猴子出没。猴子还是比较怕人的,除了下大雪进屋偷东西吃,不可能在食物充足的季节进屋找吃的。
第二天,一家人决定看个究竟,两个老人躲在楼上,把木楼板撬开一条缝,半晌时分,一只健壮的猴子来了,抚摸着婴儿,老头儿大叫一声,吓得猴子慌不择路,企图从窗子逃走,却被卡住,疼得龇牙咧嘴,老头儿不敢靠近,用锄头砸断一根窗棂,老婆子发现是一只哺乳期的猴子。
这天下午,母猴又来了,蹲在门前的柿子树上。老头儿赶快叫来邻家猎人“胡一枪”。黑洞洞的枪口瞄准母猴,它凄惨地叫了声,并无逃走之意。“胡一枪”没扣动扳机,他发现母猴怀抱小猴子的尸体,那一定是它死去的孩子。“胡一枪”推测,母猴可能乳房胀疼,来喂孩子;更有可能猴通灵性,与没娘的孩子同病相怜,愿意喂养他。见多识广的“胡一枪”建议大家散一散、避一避,让老婆子再观察一下。
几分钟后,老婆子发现惊人的一幕,母猴把乳头塞进婴儿的嘴里。婴儿在梦中吮吸着猴奶,是那样贪婪。从此,苦命的猴子成为苦命婴儿的奶娘,老头儿老婆子也尽可能给母猴喂些玉米、地瓜。冬去春来,小孩子三岁了,不会说话,喜欢与猴耍,动作也像猴。老头儿老婆子怕孙子变成猴,把他送到河南,寄养到孩子的姑姑家。
母猴看不到喂养三年的孩子,伤心欲绝。它每天来找孩子,没有结果。一个月后,母猴变得瘦骨嶙峋,它蹲在岩石上,不吃不喝,最后化作一块石头,与大山连成一体。当地百姓敬佩母猴的灵性和义举,每次上坟的时候,都会烧几张火纸祭拜石猴。这个风俗延续至今。
作者:杜权成
责任编辑:杨守荣
编审: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