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筑乡村振兴“智”高点 ——湖北人才下乡观察(上)

2021-08-22 09:56   云上谷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广袤的乡村如何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成为一道现实的课题。

地处中部的湖北,也曾深感人才流失之痛。以黄冈市为例,该市每年考入高校学生近4万名,而毕业后回黄冈的不足5%。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研究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构筑乡村振兴人才“智”高点;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各司其职,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形成人才大合唱,为描绘美丽乡村注入不竭动力。

下得去,制度创新引导人才下沉

7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

省教育厅发布《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21-2025)》,武大、华科、华师等高校一呼百应,共同启动“百校联百县”行动。101所高校筛选出1502个乡村振兴科技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

这次行动,华农端出70个项目,党委书记高翅说,今年要在17个市州布局17个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组建专门团队全程服务。

“百校联百县”是全省人才下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

此前,2018年,省农业农村厅发起“515”行动。张启发、桂建芳、傅廷栋、陈焕春、邓秀新5位院士领衔,牵头组建15个科技团队,对接联系15个重点县市,围绕水稻、小龙虾、林果、油菜、畜牧等特色产业,开展15项农业科技服务行动。

“没有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是句空话!”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长期关注三农发展,他说,必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打破人才流动“马太效应”,建立健全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集聚的长效机制,让人才“下得去”,推进城乡均衡发展。

一度,少数地方一味强调向外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而对“立地”人才重视不够。

立足于省情,2004年,我省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强省”战略。2010年,省委颁布《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释放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鲜明导向。2019年,我省出台《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与基层一线集聚的若干意见》,再次优化人才下沉政策。

既要“顶天”人才,更要“立地”人才,重基层、抓基层的人才思想渐成共识。

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启动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和人才专项,向基层一线“输血”。

2018年,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等7部门联合发文,启动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不到3年时间,累计培养9337名农民高职生,毕业后回村服务至少5年;201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到2019年累计补充乡村教师5万余人;省委组织部实施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选派104名专业人才担任市县产业发展顾问,脱产服务基层2年;省科技厅选派1140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团省委每年选派100名“博士服务团”,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提供智力支持。

2018年,我省出台“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当年新增返乡创业人数5.5万人,带动就业17.7万人。

留得住,待遇保障倍增职业自豪

10.6万元。

这是2018年我省西北某市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年收入。

“比以往提高了30%。”一位当地教师表示,“一份‘体面’的收入,让人倍增职业自豪感!”

人才引进不是“一锤子买卖”,下得去,更要留得住。

为了让人才长期扎根泥土,我省改变“重引轻留”的方式,从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改善创业软环境等方面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栓住人才的“心”。

“每一项重大人才工程都是真金白银。”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仅“一村多”一项,农民上学不掏一分钱学费,近2亿元培养经费列入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目前,培养的近万名高职生已经覆盖了全部脱贫村,将来还将培养更多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大学生,实现行政村培养全覆盖。

2015年,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主职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到2019年,全省共投入50.65亿元,将村主职干部年收入提高到4.2万元,惠及2.8万余人。

2020年,省财政安排2.54亿元,定额补助村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与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近3年来,我省财政投入2264万元,选派三区人才支持计划2966人。从2018年开始,我省每年分别拿出2000万元、2亿元支持“515”行动与“我兴楚乡、创在湖北”创业行动。

待遇留人之外,我省还发挥指挥棒作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我省从事业编制总量中调剂编制加强基层,近年来,已经从省直事业单位调剂1115名编制,保障神农架等基层单位用编需求,2012年至今累计核准中小学教师用编计划5万余名,这其中大部分是乡村教师。

2020年,省政府拿出1万个事业编制,公开招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省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充分考虑基层人才职业特殊性,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中向其倾斜,打破基层人才成长壁垒。近两年,全省医疗机构高级职称评聘时,将基层占比由10%提高到15%。

更多部门立足于自身优势,为基层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干得好,在广阔田野展才圆梦

每个周四,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下班后,张卫兵就驱车3个小时,抵达蕲春县老家。第二天上午8点,他准时出现在县人民医院外科诊室。

从2018年3月开始,泌外科主任医师张卫兵与家乡父老的“周五之约”已经坚持了近3年。

在中南医院,与张卫东一同支持县乡基层医院的还有一批名医名师。

“宁可医生下基层,不劳患者去省城”,该院党委副书记林军介绍称,为了改善县乡医疗水平,中南医院从2015年开始与基层医院共建医联体,截至今年5月,已经建设医联体56家,医疗联盟1家。通过共建,既看病,更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张卫东曾做过简单的计算:一位专家深入基层一次,至少可以让10几个家庭免于奔波。

院士专家、“田秀才”、乡村大学生各展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7月初,赤壁神山兴农科技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农业企业。公司成功上市得益于省农科院果茶所研究员张蕾弥补了科技短板。

去年7月,我省启动“院士专家企业行”和“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活动,张蕾踊跃报名,帮助企业获得6个猕猴桃新品种植物种权授权,完成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企业成为省级猕猴桃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院士专家心无旁骛,将论文写在田野上。乡村本土“田秀才”同样出彩。

今年7月16日,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上,40名“新农人”同台打擂,一展风采,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让人目不暇接。

石首四生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严斌凭借“五彩鸭蛙稻”种植模式,斩获一等奖。一块稻田,水稻、鸭子、青蛙、小龙虾和谐共生,小龙虾个头大,水稻品质优,一斤有机大米卖到30元。

大赛还评选出“全省十佳职业农民”。他们是全省千万农民中的佼佼者,将优先获得项目扶持,享受人才项目资助。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祖云说,乡村人才特别是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是建设农业产业强省的主力军。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加大政策扶持和招才引智力度,加速培育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为乡村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伴随乡振兴全面推进,广阔的农村成为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5名院士领衔“515”行动,他们是带头人;广大的“一懂两爱”三农工作者,他们是“店小二”;千千万万个善经营的“农创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农村大学生、懂技术的“田秀才”,他们是追梦者。

各地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作为、细化措施,武汉“三乡工程”、黄冈“返乡创业工程”、孝感“黄金8条”、恩施“草根创业计划”等百花齐放,一个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荆楚大地展开!

记者:柯冬林 汪训前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植元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登录长江云账号

{{isMobile ? "账号密码登录" : "短信登录"}}
发送验证码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