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某明星参加宣传活动。有人碰见他的助理在场地一楼的便利店买水。翻来找去,愁眉苦脸。
“你们这怎么就这么几种?我家艺人只喝XX的天然矿泉水。”
后来,他极不情愿地拿了两瓶5块的去结账。
悻悻地查过,那种玻璃瓶包装的XX牌天然矿泉水,单价20多。不过,也没查出有什么永葆青春、或者让人人见人爱的神奇功效。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价格之外,纯净水、矿泉水、矿物质水、蒸馏水……复杂的品类也让人眼花缭乱,这些水,都是什么来头?他们之间又有何区别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一、瓶装水加工工艺不同
别以为现在的水种类就够多了。曾经,市面上还有富氧水、离子水、能量水等产品,直到2015年5月24日,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开始实施,它们才正式被扒掉华丽的外衣。
市面上的饮用水,都要通过GB547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考验。就像分数线,考到了的才能被录取。
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检查桶装矿泉水生产日期
瓶装、桶装水都是通过初步考验的,再根据另外的标准,它们大抵被分为两类:饮用水和天然矿泉水,就像班级里的两种人:普通学生和大神。
饮用水代表队里有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水、饮用矿物质水等主力。
饮用纯净水,经历过滤、反渗透、离子交换、蒸馏等工艺处理。
饮用天然水来自没有被污染的水井、水库、地下泉水等,也没有经过公共供水系统。
饮用矿物质水则是在达标后,又人工加入了一定矿物质。某知名品牌就向每日经济报记者承认过,自家“优质水”就是自来水净化而来后,人工投入矿物质而成的。
各种饮用水自顾自地精彩,但天然矿泉水还是独树一帜。
超市里销售的天然矿泉水
天然矿泉水,不仅是地下深处没被污染的矿水,还要有含量达标矿物盐、微量元素和气体。化学成分、流量、水温在天然周期波动范围内稳定。天然矿泉水开采有难度,数量有限,属于国家矿产资源,只有得到许可才能使用,有些厂家会承包一个山头来取水。
这就像有些人生赢家,不仅成绩好,手握各种竞赛一等奖,还家底丰厚,没有后顾之忧。
二、被神化的水都是噱头
水的功能五花八门,但许多都是被神化的。
1.酸碱性——喝水无法改变人体pH值
很多人都听说弱碱性水好,所以就有选择性地买来“养生”。市面上的弱碱性矿泉水也相对贵一些。
苏打水就是弱碱性的,去年,一则“浙医二院用小苏打快速‘饿死’肝癌细胞”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苏打水有益健康”又掀起了一波风浪。
但事实是,事件中用的是医用小苏打,与人们认知中的苏打水不是同一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人凌轶群在接受采访时说,食物等外界因素是不会改变身体pH值的。
“除了有些病人因手术、放疗、化疗等原因造成体内酸碱度失衡、出现身体局部pH值低于7的情况,正常人的血液pH值在7.35至7.45之间浮动,所谓的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之说并不存在。”
无论喝什么水,人体pH值都不会随之改变。以“弱碱性”为卖点的瓶装水商家,不过是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弱点。
2.矿物质元素——“水补”不靠谱
矿物质水在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就备受争议。它的原理,可以理解为纯净水+食品添加剂。有营养专家认为,钾、镁等有机元素如果补得太多,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但这取决于摄入量。强调矿物质水能够补充矿物质,给人以营养价值高的印象,就是在误导消费者。
“矿物质水”玩的就是概念,所以新标准一出,就被禁了。
以某品牌矿泉水为例,钙元素含量为≥400ug/100ml,也就是说如果为了达到每日推荐钙摄入量,需要喝上约400瓶才行。
钙是够了,离水中毒也就不远了。有那功夫,几根疏菜或者一口牛奶就能吃回来。
3.婴幼儿专用水——噱头大于必需
随着对饮用水质量的关注,如何为孩子选择饮用水,成为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标有婴幼儿概念的饮用水,卖点在于“低钠、淡矿化度、无菌”,价格是普通矿泉水的三四倍之多。
在节目《妈妈是超人》中,伊能静准备给女儿喂水,顺手拿起一瓶,问包文婧是不是矿泉水。包文婧说是。
伊能静很严肃地告诉她:宝宝不能喝矿泉水,因为孩子太小肾脏发育不完善,所以矿物质没办法排出去,会影响到小孩的健康。
但小孩真的不能喝这种水吗?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解释:“市场上绝大多数矿泉水,矿物质含量都在安全标准内,可以放心给宝宝饮用。除非是某些针对运动员或特殊群体的矿泉水,可能钠、钾含量比较高,婴幼儿不能长期饮用。”
至于广告宣称的“无菌”概念,有媒体曾把这种婴幼儿水,和该品牌的其他类饮用水一同送去检测,结果显示,普通的水菌落数小于1CFU/ml,也就是说,在“婴幼儿版的无菌水”面世前,普通的水就已经达到了无菌标准。
过度强调无菌,反而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发育,会增加孩子日后对环境过敏的概率。
三、附加值大幅影响水价
比起文章开头明星“钦点”的矿泉水,还有太多让人感觉小巫见大巫的产品。
日本某天然矿泉水,号称“全世界最奢侈”,瓶身有用施华洛世奇和贵金属绘制的霜花图案,单价100美元,每月限量200瓶。
所以有人说,“喝一口,肾就没了。”
水源地、生产工艺、物流成本、营销手段,都会对水的价格产生影响。
一家企业想开发矿泉水资源,要先竞标,取得采矿权后才能建厂、生产。以吉林白浆泉为例,2014年,5万元的起拍价,最后以1.5亿元成交,而这还只是获得探矿权。
水源地有门槛,也是品牌宣传的重点。好的水源地给人可信赖的感觉,自然会有更大的市场。
水源经过挑选、工艺严格把关后,运输的物流成本和营销手段,也都在影响这简单的一瓶水的价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里,身价就翻了几番。
纯净水厂工作人员正在向外运送桶装纯净水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透露,某品牌矿泉水水源在海拔4200米处,一箱矿泉水的物流成本就有15-18元。而水源遍及全国各地的另一品牌,同等综合物流成本只有4元。
前者的市场价,是后者的三倍。
某藏区矿泉水,在2010年和2011年的广告费用高达1亿;某雪山矿泉水,为成为亚运会高级合作伙伴,门槛费用就有2.6亿元;更别提诸多无孔不入的品牌植入,都能让人窥见营销背后的高额成本。
附加的价格让瓶装水的“身价”千差万别,可其中的内涵,差异性却没那么明显。
四、喝贵水不如会喝水
2块的水,和20块的水,给人心理带来的差异性,不仅取决于消费观,还要考虑水的实际作用。
人喝水,就是为了补水,而不是为了保养。
99%的中国人都懂得多喝水的道理,可真正会喝水,喝对了的却寥寥无几。
喝什么?
市面上的瓶装水,就算是拥有独立标准的天然矿泉水,也都只是符合安全标准的饮用水而已。喝了它们不能调节人体内环境酸碱性,也不能补充矿物质,更不能让人变健康。
抛开所谓的宣传点,瓶装水的作用,就是让人能及时补充水分,其他的功效都没那么实在。
喝多少?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怎么喝?
合肥的小郑,夏天打完篮球后狂喝好几瓶矿泉水,随即头晕眼花、呕吐不止。送到医院,才知道自己“水中毒”了。
医院的专家解释说,“通常人体内水分浓度稳定,水中毒较为少见,主要是由于水摄入量超过人体排水量的能力,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专家提倡,喝水要“少量多次”,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就寝前,都是“最佳饮水时机”。另外在出汗较多、运动或洗澡后也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喝水是“任务”,最好不要渴得不行了才喝。
有一个横跨四个城市、历时两年、针对6000名中学生饮水情况的追踪调研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饮水量不达标。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研究员在一次采访中介绍,孩子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饮水不足会对其行为、认知和精神产生直接影响。
如此看来,现在这么丧,可能就是小时候太爱学习,没喝够水造成的。
开个玩笑。看完了去喝杯水吧。